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和房地产调控引发的房企对品质的注重,精装修的项目越来越多,愿意购买精装修房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多。客观地讲,市场上精装修住房的质量也越来越好。但是,问题仍然存在,让购房者选择的时候心存忐忑。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陷阱”,在等着消费者:
一外表花哨材料堪忧:开发商售楼处展示的样板间,往往装修特别精美,让人觉得物超所值。购房者兴冲冲地买了房,等房子交付,打开房门,却发现装修的完全没有样板间展示的那样精美。不仅装修质量没有样板间好,一些材料也被替换,如承诺的墙纸变成了乳胶漆等。样板间展示的厨卫、家具品牌、材质也都变得低档。
二装修标准无从考证:开发商往往会在销售广告中打出“2000元/平方米精装修”等广告语,事实上,装修标准究竟是多少钱,无从考证。
三偷梁换柱品牌变脸:在很多精装修楼盘验收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装修产品品牌大变脸”的现象,即交验的精装房内的一些设备与原合同并不相符的现象。例如防盗门、洁具、灯具、家电等的品牌与原合同不符,或合同中不写明型号,开发商只用一些价格低廉的产品充数。对于消费者来说,品牌不同还可以通过法律维权。但未标明型号的就只能自认倒霉。
四风格新颖实用不足:精装修的楼盘,常以新颖、奇特为卖点。但是,这样的“精装房”大都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装修风格较其他楼盘比较新颖,但是,对于同小区来说,设计风格千篇一律。二是一味追求设计风格的独特性,视觉效果好,却违背了实际使用效果。很多精装修住宅都是从新颖、独特的设计里埋下“陷阱”的,消费者应该依据自己的生活习惯来选择精装项目,考其是否实用、是否可行。
政策缺失:缺乏验收标准和有效监管强制标准亟待出炉
近年来,精装房由于省时省力,受到不少购房者的青睐,但相关质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建设工程验收实施备案制,成品住宅的初装修经过监管验收一般没有问题,质量问题主要出现在二次装修即通常所说的精装修过程中,由于目前对精装房没有专门的质量标准,不少建设项目不在报验范围内,给监管带来了难题。
缺乏验收标准和有效监管
省室内装饰协会会长姚保林告诉记者,精装修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在2011年发展较快。以长沙地区为例,目前精装修房占商品房市场的一两成左右。在姚保林看来,目前精装修主要存在两大猫腻:一是价格太玄了;二是装修质量不敢恭维。
据了解,早在1999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及积极推广装修一次到位或菜单式装修模式。2002年建设部颁布《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细则》,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精装修,逐步取消毛坯房。2009年,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加快制定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政策,逐步以全装修成品房取代毛坯房。姚保林预测,精装修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精装房对外报价和实际成本为何差别这么大?姚保林认为,这与精装修房没有定价标准,也没有相关法规文件约束有关,价格完全由开发商“自己喊”。记者在孟先生与运营商签订的《装修工程委托协议》中看到,其中约定了“精装修标准”,但在设备材料一栏都有“或同档次产品”字样,姚保林告诉记者,“或同档次产品”这几个字就有猫腻。
一方面,怎么去界定“同档次产品”?木门变成塑钢门,不锈钢变成塑料,是不是同档次?开发商说是,业主说不是的话怎么办?另一方面,即使同一品牌的产品也分为高、中、低多档次不同型号,价格相差巨大。也许样板房用的是高档品,现房却用低档。姚保林告诉记者,目前精装修并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职能部门对此进行监管。这样导致两个后果:业主维权难度大;精装修成为房企获取暴利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