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塑化剂超标门”】江南大学副校长、江南大学酿酒科学与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岩教授点评:判定依据不足,非食品安全事件。尽管目前国家没有专门针对酒类的标准来规定塑化剂的指标限,此次事件,警示白酒行业应积极主动地展开自查,强化主动监测,消除一切潜在造成塑化剂迁移污染的可能。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整体稳中向好
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孙宝国院士代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普工作专家委员会,对2012年我国食品安全热点进行了整体归纳。专家委员会指出:
1、从2009年《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对人体造成较大伤害的食品安全事件得到了有效控制,整体数量显著减少,中国的食品安全形势整体处于一种稳中向好的状态。
2、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重点从“三聚氰胺式的人为添加”转向原料溯源及过程控制,农产品原料控制是管理难点。
3、标准问题受到高度关注,但时有误读。
4、对中国传统食品(如白酒、黄酒)的安全研究应当尽早推进,以夯实中国民族食品工业的发展基石。
5、影响中国食品安全水平的五大挑战将长期存在,中国的食品安全必须打持久战。
6、食品行业“和平时期”的公众科普应全面启动,企业界、科技界需要与媒体有更为深入的合作,需要在《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的框架下,将国家的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及科学知识向公众进行宣贯与解读。
7、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进行食品安全事件发布时,应充分听取科技界的看法。
8、食品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企业家的道德与诚信是食品人的底线,也是维系中国食品工业长久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公众科普的核心是深刻理解“量效关系”
通过与会专家的科学解读,记者发现2012年各界关注的许多食品安全“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并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属于误读,而对“量效关系”的理解才是当前食品安全公众科普中最为紧迫、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需要让消费者建立“检出不代表违规,检出不代表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科学认知。
专家组表示,随着食品科技的不断进步,食品中有害组分的检出限值不断降低,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食品安全监控工作,从而保证了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然而食品安全监测机构的资质应在此基础上快速提升,避免诸如“今麦郎‘酸价门’”和“硼砂问题”等因机构误检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专家组同时呼吁,食品工业界应该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提升食品安全管控和企业内部自检的水平,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系统,实施全程监控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生产产品,发现问题后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保证产品的安全,减少如“可口可乐含氯门”和“光明奶酪宝宝杯被指含禁放物”等问题的发生。
国内先进搜索引擎首次运用于食品安全年度盘点
此次会议上,即刻搜索针对相关热点的数字分析成为发布会的一个亮点。即刻搜索是人民日报旗下的互联网搜索引擎, 2012年6月即刻食品安全平台上线,这是国内搜索引擎在食品安全领域的首次运用,被誉为食品安全的“放大镜”和“防火墙”。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即刻搜索此次联合对食品安全热点的整理和搜集,正是利用了即刻搜索先进的数据搜索功能,对2012年我国发生的食品安全话题进行全网数据分析和基于用户浏览行为的数据分析,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整体状况的关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