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是5000多年中华历史长河中的一条奔腾不息的支流,它与祖国的历史血肉相连。洛南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积淀丰厚,洛南“花石浪古人类遗址”距今已有100多万年的历史;河口遗址距今有1万年历史;保安镇境内元扈山相传为汉字之祖——仓颉的造字处28个“兽蹄鸟迹”文字拓片为稀世珍品;境内还出土了原始社会陶俑以及珍藏的西周青铜宝壶、汉瓦砚、岳飞墨宝等文物,是河洛文化历史的又一印证;建于明洪武三年的文庙古建筑群比西安钟楼早18年,是陕南地区最完整壮观的纵轴式古建筑群;“洛南静板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自成曾在此屯兵养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李先念、徐海东等曾先后在境内浴血奋战。如果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穿插这些乡土历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热爱家乡、祖国的感情联系起来,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对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乡土历史运用于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课本的距离,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乡土历史作为我们周边的一些史料,有些生动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些史料学生或多或少的知晓一些,许多内容在教科书中没有也不可能涉及到,但其却是情节生动、趣味性很强的史料。比如,在讲述到“旧石器时代”具体特点的时候,洛南县“花石浪古人类遗址”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因为借助的知识是身边的历史,生动直观,贴近生活,学生非常容易接受。在教学中适当的穿插一些,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乡土历史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历史学科素养,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对历史知识获得途径主要有:一来源于书本,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历史类读物来了解;二来源于社会,具体的历史,在教学中适当的穿插乡土历史,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加深从教科书中获得的知识,还可以互相联系,扩大学生知识面。比如,在讲述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文字时,对于汉字的演进,可以讲一下“仓颉造字”的历史;讲述中国革命史,还可以穿插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洛南的故事,这些活生生的乡土教材,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这样相关知识就能基本理解和掌握,显著增强教学效果。
历史属于“边缘学科”,大量的枯燥的历史知识既难记又难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方法也不好掌握。教师如果适当地结合一些与之相关的乡土历史知识,使学生通过身边的乡土历史从而深刻地掌握书本上既遥远又抽象的历史知识,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洛南县眉底中学 李云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