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反映清末关中50年历史的长篇小说《风雨长安》近日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小说的研讨会上,太白出版社副总编辑韩霁虹的一句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每年我们社收到的长篇小说里,大多都是描写陕西历史文化的,但是优秀作品很少。”一场关于历史小说的讨论也在到场作家、评论家中展开了。
70万字描绘清末关中史
研讨会昨日(9月24日)上午在荞麦园美术馆举行,省作协主席贾平凹,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蒋惠莉以及著名文学评论家畅广元、雷涛、杨乐生等参加了研讨。
《风雨长安》是陕西省团校汉语言文学教授冯天海的新作,近70万字的长篇小说是他在8年时间里利用课余创作的。小说通过一个家族四代人的命运,真实地反映了清末关中波澜壮阔的50年历史,期间发生的太平军、捻军入陕,慈禧西逃、陕西辛亥革命等事件均被写入书中。小说还生动描写了陕西晚清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如薛允升、赵舒翘、于右任、井勿幕和钱鼎等。
雷涛认为小说同时具有历史的沧桑感和现场的鲜活感,而且作者对于晚清陕西的民风习俗、经济贸易都有相当深入的了解,“比如当时关中的婚丧嫁娶、民居摆设、官员职务、服饰用具,甚至菜价、粮价、白银与铜钱怎么兑换,在小说里都有详细的描写。”他说,“说明作者下了很多功夫,这在现在的历史小说作家中十分难得。”
省作协文学院院长常智奇随后肯定了作者在家族史中透视社会、历史变迁的写法,“他笔下的晚清社会环境与人们生活环境都很真实,是近10年来陕西长篇小说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啥样的历史小说才算好
虽然《风雨长安》得到了在场作家、评论家的肯定,但太白出版社副总编辑韩霁虹还是有些遗憾,“陕西写历史文化小说的作者很多,但是达到《风雨长安》这样高水准的还是少,怎么才能跳出来、写到位,真的很难。”这个话题引起了在场人士的强烈反响。
畅广元说,衡量优秀历史小说有4个标准,要看作品是否具有历史眼光、文学笔调、小说趣味和教育价值,“大的历史面貌要清晰,对历史的描写要经得起考验,同时还要有曲折的故事和典型的人物,让读者能够透过作品的文学性感受历史真实。”
贾平凹认为《风雨长安》给大家提出了一些思考,就是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其实这是个老问题,但大家一直在探讨。”历史是应该归于文学,还是文学是在解释历史?“比如《红楼梦》没有专门写历史事件,但是读者都能感觉到当时的生活。”第二是文学与故事的关系,文学就是讲故事,还是故事只是文学基本要素之一?其三是文学与风俗的关系,“《风雨长安》中有关于岐山面、锅盔的描写,现在也有很多小说详细描写当时的风俗,这是一种点缀、有意的展示还是作品的自然生发?”贾平凹认为这是目前长篇历史小说应该研究的问题。他最后强调长篇小说作者注重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人物和事件写足了,作品的意义也就自然呈现咧。”(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