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生阶段,杨伟的追求逐渐发生了变化,他选择了偏重于工程的飞行力学专业,这种由理论到工程的转变影响了他的一生:“工程设计需要不断地去挖掘产品的内在本质,还要考虑怎样把各专业综合在一起体现出整个产品的思想。某种程度上,工程比纯理论研究更具有挑战。”
此间,杨伟也有机会到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进行实习,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当时中国飞机设计的现状。“设计室就在一栋二层的木楼里,是国民党航校的旧址,总体室在二楼,整张桌子上铺的都是图纸。”当时我国第三代战斗机歼-10正处于概念竞争阶段,“所里的人都称它为‘新歼’,而我们这些学生是被严格禁止接近该项目的。”
这是杨伟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从事飞机设计专业的环境与国家发展的现状,条件虽然艰苦,但神秘的“新歼”却让他产生了向往:“我一定要参加到这个项目中。”
“猛龙”的成功首飞,证明在飞控技术领域我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作为飞控系统总设计师,杨伟也成为我国数字式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组织者与开拓者。
既然选择就要精彩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歼击机的研制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一些国家的第三代战斗机已经开始服役,而我国空军主力机种还是第二代。
时任中航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高倬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经参观我军军演。当时我就想,我们航空人一定要研制出自己的三代机。”
1985年,年仅22岁的杨伟走进了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此时,“新歼”也有了正式的名字——歼-10,后来被称作“猛龙”。
作为当时设计所屈指可数的研究生,人事处的领导问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想把这里当跳板,还是要干一辈子?”杨伟说:“我是千方百计争取后才被重新分配到这里,怎么可能把这里当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