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查阅、摸透大量技术资料的基础上,杨伟设计出十多种不同的方案,以全新的思路对系统可靠性进行对比分析,攻克了以余度配置、故障检测隔离重构、同步算法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施了全系统数字仿真和半物理综合试验。
1996年3月,杨伟主持研制的飞控系统地面综合试验设施,俗称“铁鸟”,第一次实现了闭环飞行。这是他人生中难忘的一幕,“当我坐在座舱里,能够把‘铁鸟’像真飞机一样飞起来,而且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操纵的时候,确实感觉到了一种成就和一种满足。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进行系统综合,还是在系统综合中解决相应的问题,这一切都是依靠我们自己的能力实现的。”
正是这套先进的飞控系统,为确保“猛龙”首飞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我们和国际的差距比较大的时候,不管是从‘望尘莫及’还是到‘望其项背’,我们都有明确的追赶目标,可以坚韧不拔快速奔跑,‘猛龙’与‘枭龙’都是诞生于这样的时期。”杨伟介绍说,“但是,当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接近的时候,要想实现领先则意味着你必须选择正确的技术与应用方向。”
真正的考验
事实上,当时让杨伟在单位出名的并不是因为这套先进的飞控系统,而是民品做得好。“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军工企业日子过得最惨淡的时期,所里很多研究室为了生存甚至做筷子的包装纸,即使只有几分钱的利润也是吸引人的。”杨伟回忆说,“所里为了鼓励职工多挣效益,制定了一套奖励分配机制,挣的效益越多,研究室获得的分配比例就越高。”
1996年,杨伟带领研究室通过技术合作赚了几百万,着实把所里吓了一跳,当时全所一年的奖金也只有100多万。“我真正出名就是因为这件事。”杨伟至今还记得当时职工脸上的笑容。
正当杨伟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搞民品的时候,“猛龙”却在紧张地准备首飞。一天,多年的好朋友、首席试飞员雷强找到他,“我希望在试验现场更多地见到你。”这句话触动了杨伟,至今仍然清晰地留在他的记忆中,“我们存在的意义到底是飞机还是效益?”随后,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研制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