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地震局防震减灾科科长蔡红武向记者介绍大小垮岩(圈内)
100多年前一场不为人熟知的大地震,让有着“深山明珠”美誉的黔江小南海,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其中,一座绝对高度不超过400米的小山形成的两段大、小垮岩,如何在下方形成了一座高90米、长1170米的堰塞坝,更是一个迫切待解的旷世之谜。
记者向军摄影报道
小贴士
游神秘黔江品土家风情
小南海位于渝鄂交界的黔江区小南海镇,是国家地震遗址保护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AAAA旅游景区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近期景区正举办“游花海黔江,赏青山绿水”的春季旅游主题活动,市民可观看民俗表演、民歌对唱以及前往花海田园农家乐体验农耕文化,感受土家生活。
小南海土家传统风味浓郁,有腊肉、鸡杂、海椒粑、血粑、土家油茶、南海风味鲜鱼等供游客品尝。
主城至小南海约两个半小时车程。其中,主城至黔江全高速200多公里,耗时两小时;黔江到小南海为硬化路面约50公里,耗时半小时。
A自驾游
从内环上渝湘高速,到黔江西出口下道,经黔江城区,沿新华东路至下坝上小南海专线公路。主城至黔江高速公路单向通行费160元。
B大巴或火车自助游
在朝天门或龙头寺长途汽车站乘坐大巴到黔江,车票约70元,到黔江后在黔江东站转乘汽车至小南海,票价约10元;在龙头寺火车站乘火车至黔江正阳火车站,票价40元左右,正阳到黔江东站有公交车,票价约5元,抵达黔江东站后再转乘汽车前往小南海。
小山垮出千米长堰塞坝
上周末,站在在小南海海口宽阔的堰塞坝上,看着对面小山上的大、小垮岩遗迹,成都游客魏长清满脸疑惑地向当地人打听:“绝对高度不超过400米的山,在一场地震中,怎么能垮出1000多米长的堰塞坝?”
61岁的当地村民杨菊秀老人笑着开玩笑:“这是个世界之谜,你问我,我该去问哪个呢?”杨菊秀是小南海镇双岩村一组人,自小南海景区旅游开发起,一直在堰塞坝上开小商店。
据杨菊秀介绍,不论哪里的游客,几乎都会问这个问题,有导游的就问导游,没导游的散客就向他们这些在坝上开商店的当地人打听。小南海风景名胜管理处工作人员高德翔告诉记者,小南海景区除了本身风景迷人和水下庄园的传奇故事外,最吸引游客的便是大、小垮岩的难解之谜。
4200万方土石从何而来
站在小南海海口的堰塞坝上,右前方约六七百米远的小山上,有两个间隔约两百米的横断面,便是大、小垮岩遗址。大垮岩横断面约5000平米,小垮岩横断面约为大垮岩的三分之一。虽然,那场地震已过去140多年,但无树无草的大小垮岩仍“伤口”难愈,仿佛灾难就发生在昨天。
据《黔江县志》“祥异志”中记载:咸丰六年,夏五月,甲子,地大震,后坝乡山崩。先数日,日光黯淡,地气蒸郁异常,是日弥甚。辰已间,忽大声如雷震,屋宇晃摇,势欲倾倒,屋瓦皆飞,池波涌立,民惊号出走,仆地不能立起。后坝许家湾、溪口有山矗起,倏中断如截,响如雷霆,地中石亦迸出,横飞旁击,压毙居民数十余家,溪口遂被堵塞。厥后,盛夏雨水,溪涨不通,潴为大泽,延袤二十余里,田土庐舍,尽被淹没,今设舟楫焉。朝阳寺山本一小岭,水盛时适浸寺址,四面汪洋,宛若金焦,泽名小瀛海,土讹为“小南海”。
据黔江区地震局防震减灾科科长蔡红武介绍,此次地震震中有两个主要崩滑体:大垮岩和小垮岩。它受北西西北方向的断裂控制,塌滑面发生了断裂和张开,并向左行位移。大垮岩碎屑的堆积方向是160度,小垮岩碎屑的堆积方向是140度,大垮岩碎屑是一些巨大的岩石碎块,而小垮岩碎屑是密集分布的小岩石碎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