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口店出土的猿人头盖骨化石,为解开人类进化之谜,揭示中国人起源之谜提供了一线曙光……然而,令人十分痛心的是所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现的北京猿人化石,均于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中在美圆人手中失踪,至今不知去向,成为一个不解之谜。
人类进化的历史表明,文明社会的人类都是从远古时代攀附林木的类猿人进化而来的。他们是怎样走出原始森林,从四肢着地的动物变成直立行走的人?他们的形体特征是否同现代人一样?在与猿群为伍的原始荒野中,他们是怎样抵御野兽的侵袭?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被这些问题困扰着,北京周口店遗址的挖掘。为解开这些谜团露出了一线曙光。
周口店位于北京市西南郊的西山脚下,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有人在那里开采石灰,挖掘“龙骨”(即古动物化石)。1918 年,当时地质调查所的矿业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G. Andersson)来到周口店鸡骨山,发现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1921年安特生等人又访问了鸡骨山,并由当地矿工引导在鸡骨山北约2公里的龙骨山找到了一个化石更为丰富的地点,并预言那里会发现人类化石及其遗物。1927年正式组织发掘。
1928年,大学刚毕业的裴文中也满怀希望来到了周口店参加发掘工作。1929年12月2日下午,奇迹终于出现了,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出现在工作人员的面前,一切似乎都在预料之中,又好像突然地让人无法接受。这就是我们的祖先吗?那粗壮的眉骨,高突的颧骨,前伸的吻部,轮廓不甚明显的下颏,都和我们人类有很大的差别,但这正是人类自己的童年,“北京猿人”化石成了中国的国宝。这种让人惊喜的发现还不断出现,一直延续到1937年.中国的:考古学者在周口店地区又先后发现了代表40多个个体的人骨化石,其中有 5具较完整的头盖骨、15具下颌骨、150枚牙齿以及部分肢骨残物和7万余件石器。这里所发现的人类化石的特点是颅盖低平.前额后倾,头骨最宽处位置偏低,眶上圆枕两侧端稍向后弯曲,眶上圆枕与额鳞之问出现明显的宽沟。头骨有矢状脊,鼻骨较宽,属阔鼻型半接近特阔鼻型,颧骨很高,颧面前突且较垂直。吻部略向前突出而没有下颏,下颌骨具有下颌圆枕。牙齿粗壮。门齿呈铲形。平脑容量约11075毫升,显然比篮田直立人进步一些,但仍属直立人范畴,并被命名为北京直立人。
北京直立人的肢骨部分呈现着与头骨不完全相应的特性,上肢骨已短于下肢骨.肱骨除骨壁较厚、髓腔较小外,已与现代人相似,锁骨和月骨也与现代人相近。股骨也接近于现代人,有股骨脊。但股骨干上半内侧缘显著隆起,这一特点和黑猩猩相似;股骨干最向前弯的部位在中部以下最细处,也和现代类人猿的相近。根据肢骨计算身长的方法,推知男性平均身高1.62米.女性1.52米。比现代中国人稍矮。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许多破碎的兽骨,其中有一些颇像有意制造的骨器,但绝大部分应是敲骨吸髓时砸碎的。
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有许多用火的痕迹,包括成堆的灰烬,烧过的骨头、石块和土块等。灰烬堆中还有烧过的村、树子和紫荆木炭块。这说明北京人已会控制用火。虽然元潆人和西姆度文化的主人也可能已会用火,但不像北京人遗址中那种成堆灰烬等所表明的会控制火并保存火种。有了火不但可以熟食,还可御寒和抵御猛兽侵害,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北京人的生活还是十分艰苦的,据对40多个个体的年龄分析.大约有三分之一不到14岁就死了,其余的年龄也不很大。
北京人头骨化石的发掘无疑在考古史和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些出土的化石向我们展开了“从猿到人”进化转变的历史画卷。然而,令人十分痛心的是.所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现的北京人化石,均于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中在美国人手中失踪,至今不知去向,成为一个不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