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珊瑚礁生态系统受到彻底的破坏,就会产生一系列诸如‘多米诺骨牌效应’的问题:海洋生物食物链遭到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海水对岸礁侵蚀加剧等等。”雷新明说。
1996年,印度哈恰拉岛被海水淹没,成为世界上第一座从地图上消失的有人居住的小岛。2010年,印度和孟加拉为主权归属争执了30年的新穆尔岛也被海水淹没。同时,南太平洋上汤加王国北部,陆地面积达115平方公里的瓦瓦乌等34个岛屿,也面临着珊瑚灭绝的危险。
遭受人为和自然的双重压力,珊瑚死亡的例子越来越多。大面积死亡将会带来什么影响?“这就要从珊瑚的海洋生态功能说起了。其中,它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后果将不堪设想。”雷新明说。
据雷新明介绍,一个健康的珊瑚礁会给海洋生物提供一个庇护所,很多海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都会在珊瑚附近生活,并维持其健康的食物链。如果珊瑚消失,也会带来某些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动物的灭绝。此外,珊瑚礁对岸礁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珊瑚礁的保护,那么海水对岸礁的侵蚀将会非常严重。
“今年五月份考察发现,徐闻珊瑚礁海岸每年都会被侵蚀后退好几米,以前海边的房子现在基本上都被海水侵蚀,成为真正的‘一线海景房’”雷新明说,从国土安全的角度来讲,比如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整个岛上都是珊瑚,“如果珊瑚消失,就好比国土消失,后果不堪设想。
何以拯救? 科学营造一个适应珊瑚的生存环境
有科学家表示,保护珊瑚采取人工修复始终只是辅助手段,南海珊瑚岛礁的永续发展关键还是需要依靠其自然修复。
具体怎么做?雷新明说:“首先要严格按照珊瑚保护相关规定条文加强执行力,其次对近岸礁捕鱼作业等进行监管,再次加强珊瑚保护区的建设,还有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加强对珊瑚礁健康状况的长期监测与研究。”
据了解,在南海岛礁面临危险时,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的科学家早在7年前就已经展开对珊瑚礁修复的研究。目前生态修复工作主要针对造礁石珊瑚本身,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
“单纯依靠人工填海防风固岛的方法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珊瑚繁育技术是岛礁生态修复的最佳手段。”据中科院南海研究所研究员黄晖介绍说,“目前这项技术主要是在一些实验区和示范区进行。目前该所在海南三亚有约4000平方米的实验区,在西沙群岛的范围要更大一些,实验区为1公顷,示范区则达到100公顷,目前我们正在这些区域进行修复工作,而且我们已经三次成功的完成了对大亚湾三处海域的造礁石珊瑚的移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