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胥铁路资料图片
春运期间,火车票“一票难求”的景象,再次说明了铁路在现代运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上第一条铁路,1825年在当时最发达的大英帝国开始投入营运。铁路出现不久,关于铁路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便随着西方商人、传教士在19世纪30年代末传入中国。
然而,铁路真正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却经历了十分复杂的过程,乃至颇为激烈的政斗。而其中的种种事端,更活画出了清王朝统治者的顽固愚昧,和西方殖民主义者的蛮横无理,可以说是传统中国社会面对西方近代文明冲击的一个典型缩影。
修铁路遭舆论鼓噪与反制
铁路消息很快传到中国
1825年,英国在大林屯至斯托克屯间修建了世界第一条铁路,长21公里。铁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马车、人力车和帆船的局限,为实现大宗货物和人员运输打开了新纪元。铁路这种全新的运输方式很快在西方世界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个消息也通过种种渠道传播到了中国。
中国人认识铁路,大约是从19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的。息力在《英国论略》中介绍道:英国“又造(车力)辘路,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郭实腊在《贸易通志》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西方的铁路情况,并提出铁路“亦中国所当法”。洪仁玕\更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修筑铁路的计划:“先于11省通11条大路以为全国之脉络”。
清朝官员大多害怕铁路
1840年,英帝国主义者用枪炮轰开中国紧闭的国门后,为了开辟中国市场,便一直谋划在华修建铁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势力开始渗入到中国内地。中国土地广袤,交通闭塞,为了便于向中国内地扩展,从19世纪60年代起,西方列强开始向清政府提出筑路要求。
1862年,英国驻广州领事馆向广东当局提出修筑广东至江西的铁路;1863年,怡和等27家洋行要求修建苏沪铁路;1865年,英国铁路专家斯蒂芬生向清政府鼓吹其发展中国铁路的计划,设想以汉口、上海、广州为三个基点,铺设四条干线。然而,这些计划都被清政府拒绝。
当时清朝的官员,大多数人都反对铁路,认为修筑铁路弊端有三:一为“资敌”——对洋人入侵国土长驱直入有利;二为“病民”——占用大量农田、拆迁民宅坟墓,破坏风水;三为“失业”——铁路修成后,沿线舟车挑夫、行栈铺房无以为生,必将聚为流寇。
清廷内部也有一些开明派人物如李鸿章等,一方面主张对洋人筑路申请“合力坚拒”,一方面也提出了“用洋法、雇洋人、自我兴办”铁路的想法。然而在守旧派的强大压力下,这些人不敢理直气壮地坚持自己的主张,一遇反对之声就踌躇不前,这就使当时的中国失去了主权操之于我、自主兴办铁路的大好时机。
英商曾铺设“展览铁路”
1865年8月,英商杜兰德在大清天子脚下的宣武门外,铺设了一条长约半公里的“展览铁路”,“以小汽车行驶其上,其迅疾如飞”,时人“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几致大变”。这样“展览”的结果,不但未引起人们的兴趣,反而适得其反,受到群起反对,最后由步军统令衙门“饬令拆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