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的事端发生了。1876年8月3日,亦即吴淞铁路正式营运“满月”的这天,火车轧死一个行人。而英国领事背地里却认为死者是受地方官唆使故意自杀的。英国人自己演了一出审判闹剧,由副领事亲自承审,宣告轧死人的火车司机“无罪释放”。然而这一判决却更激起了清廷官员和当地百姓的怒火。英国公使只好指令铁路公司暂时停驶。
清政府收赎铁路竟立刻拆毁
清政府和英国人僵持不下,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提出一个“令两边俱下得去”的办法,即“由中国照原价买回,另招华商股份承办”。1876年10月24日,中英双方在上海达成了《收赎吴淞铁路条款》,决定清政府用28.5万两银子,买断铁路及所有设备。款项分三期偿付,而在款项付清前,准许英商继续铁路运营。
在条款签字后的一年还款期内,英商把铁路经营得相当红火,从1876年12月1日全线通车,到1877年8月25日的不到9个月时间,共运送旅客16万人次,盈利达到了英国国内铁路的平均水平。
1877年10月20日,清政府如期付清了赎买铁路的第三笔银两,英国人只好办理移交手续。清政府赎买之后,如何处置这条铁路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时任两江总督的沈葆桢以异乎寻常的速度下令拆毁铁轨、铲平路基、推倒车站。名义上,吴淞铁路拆下的器材被运到台湾,准备在台湾建筑铁路使用,但实际上这些器材在海滩上风吹雨淋,很快变成了废铁。这样看似“决绝”实则愚蠢的举动连李鸿章也看不下去,不由得发出埋怨:“以重价购铁路,而意在收回拆毁,实不知其何心!”
留存下来的第一条铁路
——唐胥铁路
吴淞铁路虽然是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但它是轻便窄轨铁路,是外国人擅自修筑的,建成后又很快被清廷拆除。因此,要说到中国最早的铁路,还应该说到光绪七年(1881年)筑成的唐胥铁路。
唐山煤矿运煤迫切需要铁路
如果说,围绕吴淞铁路的修建,矛盾对立的双方是清朝政府和外国势力的话,那么,围绕唐胥铁路的修建,争吵角斗的双方已变成了清廷内部的洋务派和守旧派。
1874年,清廷迫于外患决定筹议海防。以此为契机,清廷内部的洋务派人物第一次正式提出了自主修建铁路的主张,其中以当年12月李鸿章写成的《筹议海防折》最为有名,其中提到,倘若“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施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然而,所有这些类似的主张,无一例外都被清廷否决。
修建铁路虽然遇到很多阻挠,然而,到光绪七年(1881年)时,洋务运动毕竟已开展了近二十年,从购买洋枪洋炮到创设陆军海军,成立轮船招商局,建设机器织布厂,一步步走来虽然艰难也不断有所进展。
北洋海军、南洋海军的建立,不断增加的官办和商办企业,对煤炭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中国只有少量土法开采的煤矿,量少质差,只得大量使用从英国、日本进口之煤,价格昂贵耗费巨大。1876年11月,李鸿章派唐廷枢偕同英国人马立师,在直隶开平县(属今唐山市)境内的唐山南麓乔家屯,找到了储量丰富质量上乘而易于开采的煤矿。
1878年,开平矿务局获奏准成立。然而唐廷枢在给李鸿章的报告中算了一笔账,他说,运用近代技术开采,“煤本不难取,所难者使其逐日运出费力”。开平矿挖出的煤,每吨成本2两7钱,由矿区用牛车运到芦台河运码头,每吨运费就要2两2钱。但如果从唐山修一条铁路到芦台,情况就大大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