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修铁路也靠欺骗
李鸿章根据唐廷枢的报告,于1879年“专折具奏”,请求朝廷允许他在唐山至北塘河岸边的芦台间筑造一条45公里长的运煤铁路。恭亲王奕欣对此给予了支持,认为这条铁路筑在矿山之中,与此前朝廷批准筑在孤悬海外的台湾岛上的铁路一样,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因此,朝廷“奏旨依议”,同意了李鸿章的请求。但消息传出,“群臣阻谏”,奏章一封接着一封递上来,认为铁路“利小而害大,利近而害远,利显而害隐”,恳求最高统治者“恪守祖宗成法”,“立予停止”。慈禧太后也突然反悔,收回了成命。
筑造铁路的希望落空了,可是煤矿眼看就要出煤,运煤通道必须解决。唐廷枢等没有别的办法,决定从芦台把运河一直挖到唐山,矿井出来的煤直接下河装船。然而唐山至胥各庄一段,“地势陡峻,不宜于河”,于是又提出一个“变通办法”,给李鸿章写报告说,在胥各庄至唐山间修一条“快车路”。于是李鸿章又向朝廷写奏折申请。因为担心顽固派们对“快车路”也提出疑问,索性把它改写成“马路”,并保证用骡马拉车。朝廷这才下旨批准。
但李鸿章让唐廷枢筑造的,却是条地地道道的铁路。为了修建铁路,李鸿章竟然采用了和英国人一样的欺骗手法,这可是“欺君罔上”的大罪。李鸿章何以如此胆大妄为?原来,这件事得到了恭亲王奕欣和光绪帝生父醇亲王的暗中支持,李鸿章在得到“双保险”后,才能如此有恃无恐。
唐胥铁路就这样冒用“马路”名义开了工。值得一提的是,建设之初在采用什么轨距问题上发生了争论。唐廷枢等出于降低造价考虑,主张建762毫米的窄轨铁路。而英籍工程师认为“这条矿山铁路一定要成为他日巨大的铁路系统中的一段”,应该采用英国1435毫米的标准。李鸿章权衡再三,接受了这个意见,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确实是十分正确的决定。
迫于压力铁路上竟然用骡马
1881年11月8日,唐胥铁路举行了颇为隆重的通车典礼。牵引的火车头,是在筑造铁路的过程中,由英籍工程师金达设计的一台简易蒸汽机车,就是那台著名的“中国火箭”号。
然而,消息很快传到京城。顽固派们立即闹将起来,说是“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于是“奉旨查办”,简易蒸汽机车“旋被勒令禁驶”。其实,清东陵远在唐山以北遵化县的马兰峪,离唐胥铁路还有近百公里呢,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小火车被禁驶,用骡马拉的大车不得不行驶在唐胥铁路的钢轨上。直到中法战争爆发前夕,清政府的兵工厂、军舰、轮船急需用煤,清廷才终于作出让步,同意从英国购买两台水柜蒸汽机车,唐胥铁路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营运铁路。
唐胥铁路全长只有9.7公里,然而它的出现,打破了清朝廷不准修建铁路的坚冰。此后,经过历时31年的十次展筑,唐胥铁路成了京奉铁路的一部分。而在唐胥铁路通车八年后的1889年5月5日,清廷也终于作出决断,把建造铁路定为“自强要策”,开始在全国大办铁路。这些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