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海平面一年上升4.7毫米;夏季延长33天、冬天缩短15天;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
气候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明显。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重点关注低碳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并首次对雾霾天气的影响进行了评估。
2030年百万人口城市达221座
本年度绿皮书的主题是“聚焦低碳城镇化”,聚焦我国在城乡一体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在低碳实践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绿皮书指出,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快速城镇化的过程。“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030年,将有大约10亿中国人居住在城市。届时,中国将出现221座百万以上人口城市(目前欧洲只有35座类似规模的城市)以及23座五百万人口的城市。到2030年,城市经济产值将占全国GDP的90%。”为此,未来20年,中国需要修建400亿平方米的建筑,这样的规模堪比10个纽约市的大楼数量。城市人口的激增对城市承载能力提出了诸多挑战。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需要城市在社会服务、资源、能源等方面同步供给,同时也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为了满足投资需求,中国城市将消耗全球能源的20%,并消耗最高可达全球石油需求增量的四分之一。
不容乐观的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高碳锁定逐渐形成。“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能源消耗总量增加很快,由2005年的15.95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10年的24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73%;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和电力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工业总能耗的比重由71.3%上升到77%左右。绿皮书指出,这种工业化能耗强度高,排斥就业,污染环境,限制了农民工市民化。这是一种积重难返的高碳锁定城镇化,不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而这种模式一旦形成,一段时期内很难改变。
长三角海平面年升4.7毫米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发言人布瑞吉特·利奥尼曾指出,气候变化和城市化是使得人类更容易遭受灾害影响的两大因素。绿皮书披露,改革开放以来,华东地区的城市化对观测气温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最为显著。华东地区城市化对于1981年至2007年区域平均变暖幅度的总体“贡献”约为四分之一,气候变暖对于华东地区长江三角洲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使得华东区域自北向南的沿海海平面变化情况的地域差异更加明显。1978年至2007年,华东沿海各省市海平面升高幅度由高至低为:上海115毫米、浙江98毫米、山东96毫米、江苏78毫米、福建47毫米。近几十年来,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的相对海平面上升速度约为3.0毫米/年;江苏和长江口北沿海的上升速度为0.9毫米/年;长江三角洲沿海的海平面平均上升速度为4.7毫米/年;福建沿海则为1.9毫米/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海平面上升速度最为显著,远远高于华东其他沿海地区。
华东区域海岸侵蚀是中国海岸带侵蚀较严重的区域,占全国海岸侵蚀总长度的67%。长江三角洲海岸侵蚀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淤积航道、岸线后退、洼地淹没。
未来,海平面上升将增大河口盐水入侵的距离。以长江口为例,在海平面上升为30厘米、50厘米和100厘米的条件下,盐水楔将分别向上游推进3.3公里、5.5公里和12公里。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体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将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广泛。高温热浪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除直接造成人类死亡率增加外,还导致以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的发病率提高。华东区域是中国高温热浪发生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城市人口密度大、城区空气污染状况更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高温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