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披露,长江三角洲气候变化将加大媒介疾病的传播。例如,随着气候变暖、人口流动性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登革热的发生率会显著增加,华东沿海地区包括福建北部、浙江、上海、江苏和山东南部已经成为中国登革热的高风险区之一。未来,华东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血吸虫病分布范围的界限将北移,江苏和安徽境内北移尤其明显。
许多地区四季分布明显改变
绿皮书指出,气候变化也导致了我国许多地区四季的分布出现明显变化,其中以中部的武汉市为代表,明显表现为春秋变短、夏季变长。
研究发现,近10年来,武汉市春季到来日期整体偏早,与多年平均相比,入春日期提前约12天左右,秋季结束日期略有偏早,春秋两季历时在110天,比多年平均缩短18天;而入夏日期提前24天,夏季显著延长,比多年平均延长33天;冬季显著缩短,比多年平均缩短15天,全年气候舒适季合计只有129天,只有全年的大约三分之一。
夏季延长、冬季缩短是气候变暖的反应,表明将会消耗更多的降温能源;春秋季缩短,表明气候舒适日减少,低碳宜居社区的建设将面临更大的气候考验。
局部地区
年雾霾天数已过百
绿皮书指出,近年来我国雾霾天气增多的成因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人为影响因素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气候因素影响相结合的结果。雾霾天气会给气候、环境、健康、经济等方面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亟须引起各方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历史数据表明,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从空间分布看,霾日数呈现东部增加西部减少趋势,例如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呈增加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广东深圳和江苏南京平均每年增加4.1天和3.9天。中东部大部地区年雾霾日数为25至100天,局部地区超过100天;此外,大城市比小城镇的增加趋势更为明显,还呈现雾霾天气持续时间多、范围广、影响大、污染重等特点。
绿皮书指出,我国雾霾天气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化石能源消费增多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这些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热电排放、工业尤其是重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居民生活(烹饪、热水)以及地面灰尘。以北京为例,PM2.5气体的产生大约有30%至40%来自原始排放,20%至30%来自大气中的光化学转化,30%至40%来自区域输送。京津冀近周边的沙尘层引发污染,输送至本地,与本地的污染大陆性气溶胶混合,加重了污染。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的气象条件也是造成雾霾天气增多的原因,具体包括静稳天气加上高湿、混合层薄、降水日数减少等。
雾霾天气现象出现的频率不断提高,会给气候、环境、健康、经济等方面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例如,加剧区域大气层加热效应、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引起城市大气酸雨、光化学烟雾现象,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阻碍空中、水面和陆面交通等。
报告建议,应对空气污染问题需要加强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区域协调、部门联动,长期重治、短期重防,包括建立和加强多地区、多部门联合治理和控制大气污染机制;防治雾霾和空气污染要加强法治,但是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经济手段;协同控制空气污染物和温室其他气体排放,制定包括多种污染物减排的一揽子计划;逐步实现信息公开、形成全民参与的治理新局面。治理空气污染,减少雾霾天气并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各界的长期持续关注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