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黑头山西汉刘慎墓中曾出土过染炉,由耳杯和炉组成,炉身为长方形,敞口平底,方便放置燃料,以加热耳杯中的佐料。从染炉的出土来分析,汉代人吃火锅与现代人的吃法稍有不同,将调料加热后,再蘸着吃。
刘非用的是五格火锅,考古中还曾发现过东汉晚期的三格锅。2007年初在南水北调工程、湖北郧县境内上宝盖遗址上发现的一只陶质火锅,则与现代鸳鸯火锅设计完全一样。锅分成两半,一侧稍大,另一侧稍小。经鉴定,此火锅系西汉时期炊具,可见当时的鄂西人也吃火锅了。
类似的陶质火锅,在重庆云阳2000年前的一座汉墓中也有发现。这是一件釉陶质釜灶,下面有如灶型的三脚支架,上有锅状的釜。釜灶相当于今天的烫火锅,应该是根据墓主生前生活中的实物,原样制作出来的随葬冥器。可见,以吃火锅著称的重庆人,在2000年前就好这一口了。
明代冬日吃火锅意在养生保健
明代吃火锅,则有了现代特讲究的保健养生的概念。明代宋诩所撰的《竹屿山房杂部·养生部》(卷三)“生爨牛”条,提供了两种涮牛肉的方法,其中一种是将牛肉“视横理bo切片,用酒、酱、花椒沃片时,投宽猛火汤中速起”。如果放鲜笋、葱头之类,最好是先煮熟,涮羊肉的方法与涮牛肉一样。
不过,在所有朝代中,喜欢且最会吃火锅的当属清朝人。
吃火锅在清代空前兴盛,清代冬天里的北京城,火锅飘出的香气溢满街头。清代盛行吃火锅,更多是受到皇家满人的影响,满族人本来就喜欢吃火锅,入主中原后更有条件吃火锅。清朝皇家一年四季中三季火锅不断,除夏天不吃外,秋、冬、春三季每膳必上火锅,特别是冬天更是花样繁多。
清朝每个皇帝都喜欢吃火锅,尤其是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几乎每顿必上火锅。以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的御膳来说,据记载,共上各类火锅23种、66次,有鸡鸭火锅、舒意火锅、全羊火锅、黄羊片火锅,有鹿肉、狗肉、豆腐、各种菜蔬等不同火锅食材。
在皇家大小宴席中,也总少不了火锅。如著名的“千叟宴”上,每一席上都设火锅,嘉庆皇帝登ji那年(公元1796年)大摆千叟宴,光火锅便用了1550多只。
不得不承认,中国“火锅文化”是在清代光大起来的,这种食俗一直影响到现代,至今不衰。(陕西新浪)
汉代“鸳鸯火锅”分格鼎 (江苏盱眙江都王刘非墓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