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大道为公 十年致远③ |“减贫丝路”造福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

2023-10-10 22:11:36

来源:中国网

编者按:“以心相交,成其久远”,这或许是“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如今发展为横跨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覆盖全球65%以上国土及人口的全球性发展倡议的“秘钥”所在。十年间,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与全球分享发展成果,用融合消除地域隔阂,为破解世界共同面临的治理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值此“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中国网推出“大道为公,十年致远”系列主题报道,由“一带一路”项目参与者、亲历者,讲述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的感人故事,感受中国的“大国胸襟”。

中国网10月9日讯(记者 刘佳)5月下旬,中国多地已初具暑热,在远隔万里的非洲东部,坦桑尼亚即将迎来玉米的集中收割期。刚刚结束非洲之行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教授唐丽霞,分享了此次“坦桑之行”。2011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常为非洲一些国家的农业种植提供技术支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写意下,为当地带去“小技术,大丰收”的智慧与红利。

玉米增收显著, “真下地”带来“大丰收”

新冠疫情3年,唐丽霞及中国农业大学团队与坦桑尼亚之间的联系仅靠线上维系,但这丝毫未减弱中国技术助农对当地农民的积极影响及贡献。今年5月,随着国际航线陆续恢复开通,唐丽霞再次奔赴坦桑尼亚。

在三天两晚的行程中,唐丽霞及同事走进示范村,和当地农业官员、农业技术推广员以及示范农户交流,了解他们对种植大豆的态度、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对项目未来的期望。“非洲当地路况非常不理想,有些地方的基础设施也非常不完善。在走访过程中,确实吃了不少苦。”对于这些,唐丽霞只是轻描淡写地向中国网记者讲述,但这过程中的喜悦、收获与满足,却尽在言语间。

唐丽霞与坦桑尼亚当地农户交流。受访者 供图

“当我们驱车好几个小时、换了好几种交通工具到当地农户家中时,他们会拿出最上乘的饮品——豆浆款待我们,虽然味道不像国内甜甜的,但他们会加入一些肉豆蔻,把豆浆变成带香气的。”唐丽霞笑言,“我们知道,这是贵宾的礼遇。”这种朴实的敬意,是中国农业大学团队12年如一日,扎扎实实换来的。

据唐丽霞回忆,2011年,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及其团队首次以项目组的形式深入坦桑尼亚,为当地带来“水土相服”的玉米种植技术,通过提高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亩产。第一年,在坦桑尼亚佩雅佩雅村,只有农户毕尚噶家采用了中国技术,他是村里的农业技术推广员。到了第二年7月收获季,毕尚噶家试验田的玉米亩产达到400多斤。“唐丽霞说,应用中国方案后,坦桑尼亚当地农户玉米单位亩产有了显著提升,示范户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唐丽霞及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到访坦桑尼亚。受访者 供图

自2011年起,中国农业大学与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政府、苏科因农业大学组建联合团队,先后在佩雅佩雅村、麦迪格瓦辛巴村等十个村庄开展村级减贫示范项目,分享中国的农业发展和减贫脱贫经验。2017年,这个名为“小技术 大丰收”的项目,在莫罗戈罗全省推广。据统计,该项目已覆盖当地一千余户农民、一万多亩土地,参与者的玉米收成平均翻了一番以上。项目还多次入选联合国南南合作与三方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优秀案例集。

“黄豆革命”送来“大营养” 高质量发展辐射非洲

在玉米耕种获得成功的背景下,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开始向更高的目标发起挑战。从2021年开始,李小云教授团队筹划与莫罗戈罗省政府合作开展“小豆子 大营养”项目,先期选取了4个示范村、100个示范户进行试点。以玉米套种黄豆的方式,为提升当地居民营养水平探索新路径。

2022年,项目组将大豆种子分批次分发至示范户。接下来,坦方项目协调人、村干部和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种植和管理技术。等到进入大豆收获季,莫罗戈罗省官员和项目坦方团队便前往各示范村,教当地村民制作豆浆。“对于坦桑尼亚当地居民来说,豆浆是新鲜事物,他们几乎都是第一次尝试。”唐丽霞告诉中国网记者,刚开始,不少当地居民不能适应豆浆的味道,觉得有豆腥味。于是,他们将当地的一种香料放入其中,制成“香气豆浆”,令其立即成为当地的“上等饮品”。在中国农业大学团队的建议下,当地农户还将豆浆残渣制成豆制品,在当地学校售卖,从而推动了坦桑尼亚的“青少年营养计划”。

唐丽霞及团队一行品尝坦桑尼亚当地“香味豆浆”。受访者 供图

“从以前靠天吃饭,到如今不仅可以创造一种产业模式,还可以提高营养水平,坦桑尼亚的变化也让我们感到欣慰。”“半路”参与“小而美”项目的唐丽霞对坦桑尼亚有着说不出的深情与期待。

“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掷地有声的发言,是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的积极回应,也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敢攻坚、不怕难”的决心。

为破解全球极端贫困人口的“顽疾”,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用农业的“小而美”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的转变。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这样“小而美”的农业项目并不在少数。中国网记者了解到,近年,中国通过“6个100”项目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包括农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帮扶,为这些国家实现减贫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让全球共享中国发展成果,让世界人民因“一带一路”收获扎扎实实的获得感,这是“民心相通”的初衷,也必将是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 相关阅读
  • 大国来信丨鲁班工坊 匠心筑梦

    锦书云中来,尺牍传深情。2022年8月19日,习近平主席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致贺信。他指出,中国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今天的《大国来信》讲述的就是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最...

    时间:10-11
  • “一带一路”十周年|无人机瞰“一带一路”

    今年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硕果累累,陆续建成的一系列标志性项目助力各国发展,为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从空中俯瞰,这些“国家地标”尽显恢弘大气,成为“中国...

    时间:10-11
  • 创意微视频|歌在丝路山海间

    一路,跨越山海一带,连接未来一首歌,让心相通在亚洲《美丽的梭罗河》见证一个伟大倡议的发起雅万高铁为印尼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两国的友谊,也如美丽的梭罗河穿越山峦,源远流长在欧洲《啊,朋友再见》唱不尽中...

    时间:10-11
  • 好评中国·大国工匠丨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大家好,我是中工网评论员田得梅,我为中国工人阶级发声,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奋斗。作为一名90后,一直都有很多人问我:这么年轻就成为了“大国工匠”,有没有什么秘诀呢?其实,秘诀谈不上,我认为我只是在自己最有拼...

    时间:10-11
  • 环境友好、尊重劳动、品质优良、全程可溯,120万亩新疆棉田生产可持续棉花17万吨

    央视网消息:10月10日,中国棉花协会发布最新消息,经过近三年的示范推广,“中国棉花可持续生产”发展项目取得重要成果,120万亩新疆棉田共生产可持续棉花17万吨,带动当地6万多棉农共同参与。“中国棉花可持续生产...

    时间:10-11
  • (人权行动看中国)拉萨八廓古城的改造与保护:细微之中见巧思

    位于西藏拉萨市核心区的八廓古城,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和平解放后,中国官方共投入17.87亿元人民币,在收集大量古城内各民族基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四次对八廓古城实施保护工程。截至目前,八廓古城内共有56座...

    时间:10-11
  • 西藏“邦典之乡”:传承千年非遗技艺 绘就高原多彩画卷

    邦典,一种色彩斑斓、线条优美的藏式围裙,它是藏族女性着藏装的重要装饰,具有悠久历史。西藏山南市贡嘎县杰德秀镇被誉为“邦典之乡”,这里绝大多数居民都会编制邦典。2006年,藏族邦典织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

    时间:10-11
  • 新闻1+1丨“一带一路”,成果与未来!

    10月10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今年,是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在十年的“一带一路”建设中,还有哪些成果和变化?未来,相关的合...

    时间:10-11
  • “一带一路”数据“说”|中国与共建国家贸易投资规模稳步扩大

    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中国在共建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累计分别达到...

    时间:10-11
  • 国际锐评丨走过十年 这个倡议何以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

    “一带一路十周年:全球南方的机遇”——阿根廷《时代报》网站近日以此为题,介绍了10月将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目前,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确认与会。为何这一论坛...

    时间:10-1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