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逐梦)

2023-11-15 08:22: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这是一片流金淌银的土地。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玉米、水稻和大豆,横卧在一望无垠的东北平原上,如此浩瀚,如此辽阔。

这,就是中国的东北粮仓,中国人最牢靠的饭碗。

“你闻闻,这空气里有庄稼甜甜的味道。”同行的伙伴打开车窗,真诚地说。

我用力嗅嗅,嗅出了那熟悉的气味。我是农家子弟,从小懂得稼穑之苦,坚信只有像我父母那样埋头耕耘,才是农人的本分,才能保证大地丰收、家人衣食无忧。

可是,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茫茫无际的农田里,只见拔节生长的庄稼,几乎看不到弯腰忙碌的农人。当我真正走进村镇,更是大为吃惊。如今的农人,早已不像我幼年时父母那样含辛茹苦,“汗滴禾下土”,依靠汗水来换取丰衣足食了。

稻田鸭与鸭田稻

“前面就是我们的高标准农田了!”顺着徐禹庆手指的方向,我好奇地望过去。

农田里,种着挨挨挤挤的翠绿的水稻,横竖笔直,像是在打好格子的稿纸上,写下了一行行端正工整的文字。三五声鸭叫不时传来,几只灰黄色的半大花麻鸭正在稻丛间穿梭,吃草吃虫,忙得不亦乐乎。

徐禹庆是吉林省榆树市保寿镇红旗村民悦合作社的理事长。这是一位朴实憨厚的农民,方正的脸庞被太阳晒成红铜色,额头上头发已然稀疏,但是双眼却很有神采,一看就特别机灵、有想法。对于这片数十公顷的高标准农田,徐禹庆如数家珍。

这些农田都是按照85米×85米的正方形划成的标准地块。这样的大小,刚好适宜机械化耕作。地块之间用塑料田埂隔开,土地空间得以扩大,比传统的土筑田埂节省不少耕地。

每年6月初,当稻田插秧完毕,就会有数千只花麻鸭被放养进水稻田里。“一垧地(一公顷)放养小鸭130到150只。”徐禹庆说。在稻田里放养鸭子,可以帮助稻田除草除虫,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同时鸭粪又可以肥田,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这些鸭子白天就放养在稻田之间,鸭子在稻间穿梭寻食,可以让土壤含氧量更高,有利于水稻根系成长。而鸭子脚掌不断地踩踏,就把土壤顺势踩向了水稻根内侧,起到培土作用,可以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通过稻田养鸭,徐禹庆他们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

“早上都不喂食,晚上之前也只喂个七分饱。”说起稻田养鸭的讲究,徐禹庆很有心得。饿着肚子的鸭子,才肯下地“干活”,用它们扁扁的嘴巴在泥水里啄泥觅食,帮着稻田松土、除虫除草。

鸭子6月放养,8月便可以出栏。到出栏时几乎每只鸭子都能长到3斤多。这种稻田鸭,整天在田里跑来跑去,肉质紧实细嫩,市场销路很好。

徐禹庆在稻田养鸭是从2016年开始的。养得不错,他们便注册了“鸭寨村”的稻米商标。通过巧妙地利用鸭子除虫除草,他们一举两得,同时收获了鸭田稻和稻田鸭。红旗村也因为鸭田稻而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民悦合作社还修建了多个养牛大棚。这些大棚与种植蔬菜的温室大棚相似,空间开阔,通风透气。每一头牛都有宽裕的活动空间,能够保证养殖过程的卫生和安全。社员们把稻田里收来的稻草秸秆掺上豆粕、玉米,再经过酶解、发酵等多道程序,一道营养可口的饲料大餐就被送到牛的嘴边。原本秸秆只能做焚烧处理,如今经回收和加工,摇身一变,成了有用的饲料资源。

稻草经过牛胃的反刍消化,变成了牛粪,牛粪发酵后可以反哺大地,给黑土地增施有机肥。这样生产出来的稻米就是绿色有机大米。

黑土地上,聪明智慧的新农人,借助鸭子和牛,就能把秸秆变成肥料,把稻田变成肥田。每逢金秋时节,便有三重收获:一是有机稻米,二是肥肥的有机麻鸭,三是牛肉和乳制品,真是一举多得。

不会“种地”的他,种着万亩粮

不会“种地”的丛百元,种着万亩粮。这在广隆村,是个趣谈。

我们驱车来到榆树市五棵树镇广隆村,万亩大田里,玉米正在茁壮生长。听说别的地方一公顷种5万棵苗,这里却能种9万棵,密植的玉米一公顷产量能比普通种植的高出一大截……一个个数字,更勾起了我对丛百元的好奇。

见到丛百元,我细细打量起他:长得魁梧壮实,留着板寸,清爽利落。丛百元说,他其实并不会种地,从小就跟随做生意的父母去了扶余,后来学着自己干,卖通信器材,开小旅馆……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种地种好了,也能赚不少钱,于是他尝试着办起合作社。

在合作社的院子里,摆放着数十台农业机械。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两台十二行播种机,一天就能播种六七百亩地,半个月就能播完1万亩。没有机械的年代,若要播种万亩地,没日没夜地干都要一个月。缩短了播种时间,也就意味着延长了作物的生长期。

丛百元最为得意的,是自家的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系统。这套先进的滴灌供水供肥系统看起来并不复杂。在田头的一间低矮简易的小屋里,摆放着几台机器和几个硕大的水肥塑料桶。在中央操控机两侧,右边是地下水抽吸系统,用电泵把地下水抽上来,再分别通过砂石过滤器和一组叠片过滤器,对水源进行净化。左边是4只蓝色、黄色的大塑料桶,里面盛满了氮、磷、钾等微量元素液态肥料,这便是供肥系统。它外接滴灌系统,通过中央操控机让水肥充分混合,再通过滴灌管线把水肥输送到每一棵玉米的根部。

种地用上了高科技,田间管理便轻松多了。土壤里事先埋好水分肥料探测器,农人只要一部手机在手,随时可查看天气状况,查看玉米地里的土壤水肥是否缺乏补给。若手机软件上弹出水肥需求的预警信号,他只消轻轻点击几个按键,给设在田头的系统发出指令,水肥阀门便可自动打开,即刻给作物“上菜”“加餐”。

合作社的农民,手上可以不见土,腿上也没有泥,甚至可以坐在家里,一边悠闲自在地喝着茶,一边照管着成千上万亩地里的庄稼。

再看大田里。土层下铺设着黑色的橡胶滴灌管,这些密集分布的滴灌管,就像是延伸到大田里的一根根毛细血管,如同打通了土壤的经脉,为土壤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的营养。使用这套水肥一体化系统,彻底改变了过去“一炮轰”的施肥模式和大水漫灌的浇水方式,让作物享受上了“一对一”“点对点”的精准滋养。用上这套系统,肥料和水分利用率都上来了,每亩地需施肥量减少了一半,灌溉用水能节约5/6。

面对着合作社满院子的机械,我很纳闷,丛百元到底如何通过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就把地种好了?

好像看出了我的疑惑似的,丛百元告诉我说:“我的老师是互联网,有问题就在网上搜索,都能找到答案!说到底,是互联网教我在种地。”

不会种地的丛百元,却成了经验老到的农民。现在,合作社成员有41人,经营团队17人都是年轻人,都掌握了操作农机的技术,一共租种着1万亩地。

这,可真是不一样的新农人!

从“望天田”到高产田

有件事,让种地的乡亲们发愁了好多年。

过去,村里农户的田块特别分散、零碎,阡陌纵横,田埂密布,许多都是小块的“斗笠田”,或是纯粹靠天吃饭的“望天田”,经不了旱,也受不了涝。久而久之,产量上不来,村民们种地的意愿也降低了。

村里便合计,成立一个合作社,把大家的资源统筹起来,建设高标准农田,统一规划,科学耕作。马占有见多识广,便担任了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他知道,从传统的“望天田”,到现在的高产田,耕种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得益于合作社土地集中连片机械化耕作。

高标准农田究竟“高”在哪儿?又是如何建成的?“在农田里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积极采取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复等单一措施或综合措施。”榆树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道出了其中的关键。

“合作”,先得让地块“合作”起来。经过土地集约化,小块的土地合并起来,集中修整,使之连接成片。过去烧饼一样不规则的田块,如今横成排、竖成行,实现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华丽转身为“万亩田”“丰产田”。

泥泞的土埂也是个大问题。农民备耕最头疼的就是整修田埂,高度不够还得加高,出现侧漏就得修补,一垧地整修一遍就得耗费10多天时间。而且,传统土筑田埂既占地方,还容易长杂草。马占有多方求教,得知高强度塑料制成的田埂,不但使用寿命长,还不用年年整修。

于是,土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塑料田埂,一垧地就能多出将近一亩地的可利用空间,每公顷还能节省2000元左右的维护成本。

“硬件”到位了,要打造成真正的高标准智慧农田,“软件”也得跟上。村里与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实验室合作,给农民置办了一整套智能系统,通过施肥卡、公示牌或土肥管家APP等方式,站在地里,借助GPS卫星定位,实时查询获取自家任何一块地测土配方施肥的数据。这些数据由榆树市农业农村局免费提供。一整套下来,该怎么种地怎么施肥,农民自己几乎不用操一丁点儿的心。

谈起每年的备耕计划,大伙儿各个胸有成竹:4月初育苗,中旬检修农机,下旬整地……从前过完春节就得开忙,连续要忙上三四个月的活儿,现在一个月就能搞定。

如今,榆树市的粮食产量已经连续19年夺得全国县(市)级第一名。这片仅占全国不到两千分之一面积的土地,只有区区数万的农民,每年却能生产出占全国近二百分之一的粮食,可以养活两千万的人口。

阳光普照大地,作物自由地舒展茎叶,用力吮吸着黑土地的乳汁,尽情地拔节生长,开枝散叶,绽花结果……

这,不能不说是今天的乡村巨变,不能不说是黑土地上正在谱写的一部现代诗篇。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5日 20 版)

  • 相关阅读
  • 谱写“以竹代塑”兴业富民新篇章

    “卖竹子,纯利润都二十来万元!”冬日暖阳下,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天池村,种植大户李开明正忙着采收新一季的“斑布一号”竹材……收割后,这些竹材将被统一运往15公里外的斑布健康竹产业园,...

    时间:11-16
  • 促进经济合作 深化融合发展

    江苏南京,扬子江畔,两岸企业家峰会永久会址——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宛如巨轮扬帆。日前,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10周年年会开幕式在南京举行,两岸企业家峰会双方理事会成员、会员,两岸企业家、...

    时间:11-16
  • 亚洲最深井获高产油气流

    图为“深地一号”跃进3—3XC井。中国石化供图 本报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冉永平、丁怡婷)15日,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中国石化“深地一号”跃进3—3XC井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日产原油2...

    时间:11-16
  • 扎实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大家谈)

    “夫孝,德之本也”。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本期大家谈,我们选编3篇来稿,关注老龄事业的发展,为营造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的社会氛围...

    时间:11-16
  • 安徽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本报合肥11月15日电 (记者吴焰、李俊杰)新时代新征程,怎样做好文化铸魂、文化挖掘、文化供给、文化产业、文化传播大文章,如何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15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开扎实...

    时间:11-16
  • 织密织紧医保基金监管防控网(政策解读)

    医疗保障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保基金安全。 今年年底前将初步实现全国智能监控“一张网”——国家医保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医疗保障基金智...

    时间:11-16
  • “带得走”的乡村文化能“出圈”(纵横)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白滩寺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内,孩子们正围着几位手艺人,观看各类非遗展示。20米长的剪纸长卷、方寸叶片上雕出的万千造型、瓷瓶上粉润柔和的色彩等,无不在向人们诉说着...

    时间:11-16
  • 经济发展韧性活力潜力继续显现(权威发布)

    “10月,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两方面来看,国民经济延续了持续恢复向好的势头,经济发展的韧性、活力和潜力继续显现。”11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统计局新闻发...

    时间:11-16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本报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吴储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15日举行2023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长(院长)陈希出席并讲话,强调要坚持不懈用习近...

    时间:11-16
  • 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人民时评)

    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增发的国债资金初步考虑在2023年安排使用5000亿元。本次增发国债,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

    时间:11-1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