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记者 王尚锋) 11月初,由省政府参事室参事组成的调研组来我市调研,在对我市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大为感慨之余,又为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诚恳意见建议,认为我市发展旅游产业,应在加大生态旅游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挖掘商洛的历史文化,使生态旅游与文化相融和,为生态旅游增添人文内涵,吸引更多“回头客”。
“十一”期间,记者曾接触过几位来商旅游的榆林游客。他们认为,商洛的景区同质化问题严重,丰富性不够。旅游同经济一样,应讲究资源利用,特色突出;讲究档次,突出精品;讲究人性,突出和谐。他们指出,目前一些地方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却没有突出重点,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特色不鲜明,给人的感觉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静态有余,动感不足,缺乏实景地厚重的历史感、独特的亲切感和“姹紫嫣红”的美感,让人失去兴趣。
记者曾赴铜川,奔延安,到榆林,在回顾历史中重温经典,感受红色圣地的传奇魅力。在延安市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等景点看到,虽然这些景点的道路、绿化、车位等规划和建设还有不尽如人意,然而,前来的参观团一拨接一拨,外地游客络绎不绝,让人目不暇接。红色旅游独特的教育性、革命历史性、体验性作用在陕北表现的淋淋尽致。几乎每个导游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他们或者是叙述故事,或者是说笑,高兴时还会舞一曲,但在讲述每一个历史革命故事时,完全投入其中,那种强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运用活泼流畅而夹杂着陕北方言的深情地讲述,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认为,“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就叫人文资源。”有关专家指出,人文资源反映了人类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也能使人获得更多的乐趣、享受、情感和知识。对自然资源,一般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人文资源却能引起人们的反应、共鸣和参与。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少不了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文化建设,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人文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自然景观如蕴涵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其魅力更大。
因此,发展旅游业,应正确认识人文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只有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人文资源,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我市是秦楚文化和长江、黄河文化的交汇、融合地带。远古为虞司徒所封之国,春秋属晋,战国属楚,汉为上洛,唐设商州。秦风楚韵,文化呈现多元化。洛南盆地旧石器古遗址、商州东龙山遗址、紫荆遗址以及商洛崖墓在全国轰动,闻名古今的商邑遗址,中外闻名的武关城遗址,千年吟唱的四皓遗址,遍布商山洛水的红色文化遗址等,都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比其他地方的人文旅游,我市一些地方在人文旅游方面还存在景区开发相对落后,配套设施相对不足,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方法比较陈旧......
人文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却没有能够很好地开发利用,或者说是人文资源与旅游业的结合不上档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懂旅游善经营的人才,因而造成人文资源与旅游业的结合不够紧密,旅游产品缺乏亮点,或者与旅游消费需求不相吻合。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有人才。另外,由于资金有限、文化设施简陋,或者设施规模太小,个别地方人文资源与旅游的结合难成气候,使自然景观仅仅停留在原生状态,一些地方旅游也仅仅处在“门票经济”,这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没有创新就很难有大发展,创新就是要走旅游业与人文资源的结合,应根据当地的文化背景、文化渊源及文化特点,整合周边旅游文化资源,准确定位旅游目的地有其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文化特点与人文资源特点,这种特点与自然景物的特点结合,就成为其旅游的特点,也是旅游的吸引力所在。
让生态旅游乃至红色旅游健康发展,使之成为有强烈吸引力的、大众愿意自费购买的旅游产品,关键是以小见大,以人说史。历史典故形象、生动、有趣,贴近群众和生活,容易产生亲和力。要深入发掘旅游中的历史人物故事,既要反映历史名人、英雄等“大人物”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也应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谛,使历史鲜活和丰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