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门免费为留守妇女体检
闲暇时间拉拉家常是留守妇女排遣寂寞的最佳办法
市妇联领导看望慰问留守妇女
本网讯 (记者 刘占良)在我市,因为男性青壮年出远门去务工,留守妇女们的生活就更加艰辛和不易,她们拥有完整的家庭,却常年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她们收起女性的矜持娇贵,而顶风沐雨干着本该是男人干的重活,她们柔嫩的肩头撑起的是饱含酸甜苦辣的家园。她们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默默地支撑着家庭几乎所有的负荷。夸张点说,正是这些留守在我市广大农村地区的“半边天”们,撑起的却是整个天空。
农村留守妇女年龄段跨度较大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男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从而衍生出“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据不完全统计,仅我市少说也有留守妇女20多万。她们既是家庭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也是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顶梁柱。为全面了解我市农村留守妇女现状,掌握她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近日,记者深入到一些乡村,通过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从中所反映的问题值得大家关注。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年龄段跨度较大,31—50岁是留守妇女较为集中的年龄段,占80%以上。从受教育情况看,90%的妇女为初中文化程度,留守妇女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从家庭结构看,60%留守妇女在照顾孩子的同时,还要承担护理、赡养老人的家庭义务。从收入情况看,55%留守妇女的丈夫在外省打工,60%的务工收入在3—4万元之间,有85%的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且90%的妇女表示现在的生活水平比丈夫打工之前有所提高,希望丈夫能常年出外打工增加收入改变现状,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留守妇女存在诸多现实问题
调查发现,在通过丈夫外出务工提高家庭生活水平的同时,留守妇女这一群体也面临着劳动强度较大、致富能力偏弱、家教力不从心、精神负担较重、文化生活单一等突出的问题和困难。
劳动强度较大。在丈夫外出务工期间,70%的留守妇女表示家庭劳动力不足,既要从事生产劳动,还要料理家务,更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基本上一个人要至少照顾二个人,家里的粗活、重活、累活几乎都由自己承担,劳动强度比较大,55.5%的妇女感到整日忙碌、非常疲惫。家住城南的留守妇女王海霞33岁,10年前刚结婚不久,因欠下不少外债,丈夫就去内蒙古打工,虽然家里每年有四五万元的收入,日子过得还可以,但公公婆婆常年有病,两个孩子需要照顾,3亩土地需要耕种,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几乎喘不出气来,咋一见面,她的面相要比实际年龄老得多,照她的话说,“一天也没闲着”。
综合素质较低,发展能力偏弱。从受教育情况看,受访留守妇女绝大多数都是小学、初中学历,其文化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她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生产发展技能,只是从事传统的“体力型”农业生产,基本上“靠天吃饭”,生产效益低。家住陈塬街道办事处的王麦荥丈夫常年在西安卖菜,平时很少回家,她没什么技术,家里4亩地,其中3亩是山坡地,雨水多了,能多收一点粮食,天气旱了,就只有那一亩平地能有一点收成,“自己最怕的是收麦子,天气热,背不动,一天下来腿都抬不动”。最让王麦荥高兴的事是,近几年丈夫在西安混的还不错,待过年后全家人将一起去西安发展,家里的地也不种啦,全家人在一起那样才是人过的日子。
家教力不从心,子女亲情缺位。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妇女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辅导子女功课,对孩子的关注和教育仅仅停留在吃饭穿衣上,缺乏与子女的有效沟通,难以进行正确的心理关怀和家教指导。父亲的亲情缺位,容易让孩子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家住杨峪河镇的留守妇女李清荣谈到,她有三个孩子,丈夫在第一个孩子4岁时就出去打工,后两个孩子丈夫几乎没和孩子生活过。如今大孩子上高中,学习还不错,让人省了不少心,但两个小的却不听话,也不好好学习,自己文化不高,也不会给他们辅导,眼看着这样的日子一天天下去,也不知道该咋办,为这事她曾经和丈夫沟通过多次,均没有结果。如果丈夫回来照看孩子,一家人的生活就没有着落啦。
精神负担较重,缺乏安全感。大多数受访妇女最担心丈夫的安全问题,其次担心孩子及家庭财产的安全。同时由于与丈夫基本靠电话交流,谈论的内容也主要是涉及孩子、老人,夫妻之间情感交流较少,半数妇女对婚姻状况表示担忧。许多农村留守妇女,长期和丈夫分居两地,平时家务负担重,丈夫难得回家一趟,彼此交流较少,导致婚姻基础薄弱。“丈夫一回家,地里、家里的活就干不完,哪有时间交流,有时埋怨几句,他还不高兴,双方都不解,都有委屈,不知给谁诉说呢”,这是大多数留守家庭的通病。
文化生活单一,思想较为空虚。由于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文体娱乐场所、设施等资源较为匮乏,留守妇女精神文化生活单一,绝大多数妇女平时靠打麻将打发闲暇时间,极少数看书读报或进行健身活动,思想上比较空虚。大多数受访者对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表示不满意且有强烈改变意愿。家住杨斜镇的留守妇女刘改花谈到,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丈夫家又住在山沟里,村子里就那么些老人和孩子,大多数人都出去打工了,两个孩子在镇上住校,平时守着自己的就是那台电视机,想丈夫了,就打个电话,有时实在无聊,就看丈夫打工地方所在省的电视节目,看着看着就睡着了,除此之外,村上几乎没有一点文化生活可言,整天就是这么单调的生活日复一日地过着。
留守妇女迫切需要掌握技术
调查表明,当前这些留守妇女最迫切的需求依次是农业技能培训、家庭教育指导和文体娱乐活动。
参加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七成以上的留守妇女希望通过参加以种养殖方法、病虫害防治为主的农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技能。九成妇女表示最容易接受现场讲授、示范的科技知识培训。大荆镇的留守妇女通过到现代科技产业园培训,许多人掌握了花卉栽培技术,不但增加了收入,还为自己拓展了生存空间。
获得家教指导,提高家教水平。大部分留守妇女希望定期组织家庭教育讲座活动,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提升自己的家教水平,提高对子女的监护能力,使孩子在留守家庭的环境中也能健康成长。许多地方通过家长学校、举办讲座等形式,对留守家庭的妇女进行家教知识培养,使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掌握了一定技巧,不但对孩子的健康有利,而且对自己也是一个提高。
开展文体活动,提供多项服务。大多数妇女表示因为业余文体生活单一,导致打麻将、赌博等风气较为盛行,希望村里能集中组织文体活动,通过健身舞等方式丰富她们的业余生活,舒缓各种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同时还希望开展读书看报、心理疏导、家教辅导、维权服务等活动。商州黑龙口、沙河子、杨峪河等地,针对留守妇女生活单一、精神负担较重的实际,适时组织妇女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来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加她们的见识,对农村的社会风气净化均有好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随之消失。
留守妇女是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只有得到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关爱,从“治标”入手,寻求“治本”之策,才能解决她们生存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这一群体也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营造新农村和谐稳定的发展氛围。
拓展留守妇女生存发展途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升留守妇女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推动这一群体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扩大留守妇女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覆盖面。近年来,为更好地帮助农村妇女提高技能、增收致富,我市大力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面向农村妇女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几万名农村妇女已从中受益。不仅各级妇联组织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农业和科技部门作为主体部门,在农业科技培训中要进一步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参训比例,扩大培训覆盖面,要根据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和现实需求,针对性地开设灵活多样的培训课程,使“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也能使留守妇女受益。
加大对留守妇女就业创业能力的培训力度。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妇女除了传统农业生产外,也有非常强烈的就业创业意愿,希望向非农业生产领域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就业,但受自身素质、信息渠道、项目定位、资金支持等各方面的制约,难以实现新领域的就业创业。一直以来,我市坚持实施“妇女小额贷款担保行动”,力图为广大妇女搭建更多的就业创业平台,“双学双比”活动在广大农村已蓬勃开展多年,并培育了一大批致富发展女能手。为让留守妇女中也有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使她们成为留守妇女中的示范带头人,基层妇联组织要积极协调,依托各类培训机构举办“留守妇女创业培训班”,通过送教上门、定向培训的方式,为留守妇女提供创业理念、信息咨询、项目定位、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智力支持和培训指导,提升她们的创业能力。
推动留守妇女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为推动富余留守妇女劳动力转移,让其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价值,建议各级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整合资源,加强协作,通过举办女性专场招聘会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当地落户企业优先安置农村留守妇女,让年富力强的留守妇女通过半工半农的方式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提高留守妇女生存发展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数据显示,98%的妇女知道村里设有妇代会这一基层妇女组织,但有61%的妇女对村妇代会的具体职能和主体活动缺乏关注、了解不多。实际上,村级妇代会在团结、带领、凝聚农村妇女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多为留守妇女提供各种服务
要解决目前留守妇女面临的诸多问题,为她们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就必须建设强有力的基层妇女组织,只有充分发挥村级妇代会的引领、服务作用,才能真正在“质”上提高留守妇女的生存发展水平。
创建示范“妇女儿童之家”。目前全市都已创建了“妇女儿童之家”,通过健全完善村级妇女组织,以有形“家”的建设与发展撑起无形“家”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增强妇女群众的归属感。依托“妇女儿童之家”大力开展妇女议事制度,积极探索为妇女、儿童和家庭提供产业指导、家庭教育、文体健身、综合维权、帮扶救助等“一站式”的服务模式,从而实现村级妇女组织的较快发展。
成立留守妇女互助组。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有着相同的诉求,在留守妇女中开展互助活动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办法。村妇代会在上一级妇联的具体指导下,要探索建立留守妇女互帮互助组,从留守妇女中招募一批协调能力强、热心妇女工作的巾帼志愿者队伍,与留守妇女儿童家庭结成固定的帮扶对子,使她们在生产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互相关照、在安全上互相守望、在精神上互相扶持。依托“妇女儿童之家”妇女议事室,通过拉家常的形式向留守妇女群众宣传《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帮助调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倾听妇女群众心声,舒缓她们的心理压力。
留守妇女希望政府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使自己的丈夫不用背井离乡去务工,从而减少留守妇女的数量。实际上,城乡二元体制确实是形成留守妇女现象的主要原因。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必然现象,“留守妇女”这一群体在短期内不会消失,并且还将长期存在。根本解决妇女“留守”的现状,还需要一个过程。但从家庭幸福和农村和谐的角度来说,社会各方面都应积极创造条件,给她们更多的更人性的关怀,努力破解留守妇女生存发展难题,使她们真正共享社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