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马建良)十多年前,我告别三尺讲堂,怀着无限的憧憬进入市人大研究室工作,领导给我一沓《中国人大》,让熟悉业务,尽快把《商洛人大》刊物办起来,从此我便与人大宣传结下了深厚情缘。回顾自己走过的人大新闻宣传历程,无尽的感慨与思念,一路汗水与足迹,每一个脚窝都绽放出一首快乐的歌!
为做好人大宣传工作,我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悉心研读人大制度理论,如饥似渴地从中汲取营养,看多了,就觉得手痒,好似沉沉的东西悬在心头,总想把他释放下来,于是尝试投稿,连续写了好多篇文章,均因质量不高未被采用,但我并未灰心,而是定心思考,修改后沉淀,沉淀后再看,看后再修改。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一件议案撑起高寒边远山区一片天》通讯终于在《民声报》上发表了,看到文稿成为铅字,我欣喜若狂,那种感觉至今记忆犹怀!
文章见报后,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心底萌生了要把商洛人大工作宣传报道出去的强烈涌动,我一边反复研读报刊杂志刊登的一些好的理论文章、典型新闻报道,一边用心去发现人大新闻。渐渐发表的文章也就多起来,先后有120多篇在《商洛日报》《民声报》《法治与社会》《人民代表报》和《中国人大》等刊物发表。其中《加强对人大选举任命干部的监督》一文,于2004年获得了纪念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优秀论文奖,并指定在全省人大工作理论研讨会上作交流发言。会上发言的大多数都是高校知名教授和专家学者,唯独我是一名来自基层的普通新兵。为做好发言,我在家里用普通话进行反复演练,让爱人在稿子上将读错的音调标出来多次纠正,看到当天陕西新闻联播出现我发言镜头的那一刻,甭提有多么激动。时隔一年,省人大推荐我参加了全国人大新闻宣传业务培训班,有幸近距离聆听了李连宁、范敬宜、阚珂、傅旭等人大领导和顶级专家的授课,参观了全国人大机关和人民大会堂,可以说,那两年是我从事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最值得自豪的时期,而这一切皆源于各级新闻媒体对我的厚爱和鼓励。
在这块清苦而又纯碎的圈子里,我结识了最为要好的老师和朋友,像省人大报刊社总编黄朴的才气与谦和、《民声报》副总编高永科的执着与豪爽等,令我永世难忘和终生受益。我和高总的第一次邂逅在2007年,当时他来商洛采访议案大王——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磊和农民代表刘书学,他追根溯源的吃苦精神和敏锐的新闻视觉,让我打心眼里折服,从那时起,我们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和高总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去年秋季,他来商洛采访,专门带了本周刚出的《民声报》,上面刊登了我的一篇《商洛市人大对政府举债担保说不》的文章,叮咛我“小马,这篇文章写的不错,明年一定要参加省人大好新闻评选!”没想到这次见面,是我和他的最后永别。这篇稿件果然在今年获得了省人大好新闻一等奖,遗憾的是他并未看到,也未能等到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这一天。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日子里,是人大宣传激励我耐住寂寞和清贫,坚持读书、看报、写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少一分浮躁,多一分涵养。在这个弥足珍贵的天地,我笔耕、我流汗、我洒脱,哪怕是被人不屑的一个小小收获,足以让我忘掉荣辱得失,阳光人生,也只有在这个空间里,我方才挺起腰杆说话。在十多年人大工作实践中,人大宣传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鞭策我守住一方净土,保持一颗平常心态,始终不渝地为总结民主法制建设成就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