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是开张了,可不知怎么回事,一来客人,张当存就吓得两腿打颤,不知道怎么招呼顾客,账也不知道怎么算了。幸好镇上、村上还有县上的各级领导总是把一拨拨客人往这里带,给了张当存锻炼适应的机会。“把人‘逼’得没有办法么,只好咬着牙坚持下去,慢慢也就有了经验,习惯了待客,也就自然多了。”张当存道,在全家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生意慢慢有了起色。张当存的丈夫贾秀军介绍道:“后来我们家分工了,当存炒热菜,女儿调凉菜,我管烙馍,女婿管记账买菜,大家都夸我们的饭菜可口,客人越来越多,每天都是十几桌,有一天我烙了62个锅盔,全卖空了。这几年还先后来过5批外国客人,韩国、美国、日本、法国的国际友人都来我家吃过饭呢!”
诚信经营美名扬
生意虽然有了起色,可张当存却并没有赚到多少钱。开张几个月下来,磨掉了两年辛辛苦苦攒下的麦子,吃掉了4000斤面,一盘账才收回了136元。“你这是姜子牙卖面呢,不算账。”丈夫贾秀军道。面对丈夫善意的埋怨,张当存并没有灰心丧气,想着权当是赔本赚吆喝吧。有一次,西安一家旅行社一次来了90多个教授,定菜时硬将每桌菜的价格比预定时压低了15块钱。张当存的儿女们一听就不干啦,“咱这利润本来就低,再少收15块不就等于白干了吗?”张当存心里也别扭呀,可反过来一想,人家外地人来丹凤一趟容易吗?自己少挣点钱是小事,要是因此而影响了丹凤旅游事业的发展,那可是大事。没有丹凤旅游业的支撑,就没有我们这些农家乐的兴盛。想到这,张当存就说服了孩子们,依然热情地接待了这群游客。没想到事情转眼间就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饭菜是赔了,但家里和周围商店的丹凤特产——葡萄酒全卖空了,加上杏子、梅子等水杂果,一顿饭算下来居然还挣了500多元。也许正是开始时不计成本赢得了人气,也许是农家人厚道朴实的待客态度赢得了人心,加上张当存炒菜时从不使用味精、鸡精、白糖,更别说其他乱七八糟的调味料和添加剂,因而保持了饭菜的原汁原味,受到顾客的欢迎,张当存的农家乐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利润也逐渐丰厚。
刚开始时,张当存整日忙着做菜,很少顾及客人的反应,后来她就开始留心,看哪些菜老是剩着,撤下桌后她自己品尝,查找原因,有机会她就征询客人的意见,经过一遍一遍的尝试,她的菜越做越好。“客人喜欢吃农家乐,就是想换换口味,吃些地地道道的农家菜。”长期与顾客打交道的张当存摸准了他们的心思,就同家人想方设法地搜寻传统菜的制作方法。为此,她到庾家河、铁峪铺向人讨教,遇上村里做席或是亲戚家行人情,她就跟农村师傅学习制作方法,和他们交流。几年的时间,她学会了高粱丸子、红薯丸子、长命锁等招牌菜,用五谷杂粮制出了棣花莲藕狮子头等自创菜式,受到食客的广泛欢迎。随着开店的历练,张当存手艺越来越好,先后在市、县农家乐厨艺大赛中获奖,“贾家农家乐”这块招牌也成了万湾的代名词。
贾家农家乐在万湾有了名气,根本不愁没人前来吃饭,到节假日和周末更是一位难求,可张当存依然秉持之前的待客之道,诚恳待客,一视同仁,童叟无欺。张当存常说:“做生意要想长远,就要讲良心、讲诚信。”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处处为顾客着想,注重食品原料质量:面粉用本村麦子磨面,不掺杂任何增白剂;豆芽自己亲自生产,不放一点生长素;豆腐订购本村专门用浆水点做的豆腐;粉条也是订购本村红薯栽植大户生产的正宗红薯粉条。她从不贪便宜购买地沟油等劣质产品,让大家吃得放心。同时,她家的饭菜定价合理,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不论是熟人还是生人、本县人还是外地人,她都一视同仁,诚恳待客,服务周到。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贾家农家乐”的口碑越来越好,生意越做越好,不仅本县人带上亲友光顾就餐,而且外地的游客也纷纷慕名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