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民生

敬畏生命的伟举

敬畏生命的伟举

2016-08-23 09:44:05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时隔五年的2015年山阳县中村镇烟家沟“8·12”特大山体滑坡,造成8人死亡57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灾情再次引起中央领导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亲自作出批示,省市各级领导全力组织,展开生命大救援……
  一边在扶贫,一边又不断上演受灾致贫,“受灾—贫困—扶贫—再受灾—再贫困—再扶贫”的恶性循环在商洛不断上演……
  当一次次战天斗地,修路架桥,改善设施,但恶劣环境依然无法改变,在自然灾害面前群众生命财产那么弱不经风的时候,移民搬迁就成了彻底远离危险的治本之策。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000多年前,心系百姓安慰的政治家杜甫仰天长叹,只能成为心中无法实现的梦想。但是,新时期,贫困群众看似不可能实现的安居梦却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2011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庄严承诺,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扶贫避灾移民工程,计划用十年时间对陕南三市居住在危险地段、生产生活困难的300万群众实施移民搬迁。
  这是一项检验担当精神的德政工程。工程浩大,资金紧缺,怎样让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群众自愿搬出来,远离生命危险地段而且生计无忧?
  这是一项惠及贫困群众的民生工程。贫困山区本身土地稀缺,如何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让困难群众尽早享受福祉?
  这是一项着眼未来的生态工程。移民搬迁后的山地生态能否恢复,是否能如计划所想还一方水土以绿水青山,造福子孙后代?
  所有这一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一条已有的经验和成型的模式可用,这在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决心!
  移民搬迁路,悠悠安居梦……
  2011年,商洛市委、市政府不等不靠,把握全局、运筹帷幄,先行先试,规划实施移民搬迁18万户68万人,总用地4.6万亩,总投资388亿元。全市出台《商洛市陕南移民搬迁十年规划》,在六县一区全面展开“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后,各县区党政部门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克难攻坚,扎实开展移民搬迁工作;乡镇干部进村入户,讲解政策,拆旧建新,与移民同吃同住、同悲同喜,用一片真心换取百姓对移民工作的最大支持;受灾害威胁群众不怕吃苦,告别深山,走进移民安置点,垒砖建房,筑起小康之梦……
  五年创举筑就广厦千万间
  距镇安县城17公里,镇安最大的陕南移民安置点花园移民社区已被当地政府打造成了贫困群众生活的“后花园”。村民孙春旺借助移民安置政策,自己花了10万多元就从深山里的西华村搬迁到这里,从此,一家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在丹凤竹林关镇江北新区移民安置点,在2010年“7·23”洪灾中被摧毁房子的贫困户卢江深一家5口在政府的扶持下,又通过贴息贷款举家搬迁到竹林关江北新区移民社区,在新区物业上班,由农民变成居民,生活更自信了。“房子整齐漂亮,道路宽畅,绿化也好,路灯、幼儿园等基础设施齐全,最重要的是淤泥充塞的破房,缺水、断路、断电的画面只能出现在我的梦里了。”卢江深激动地说。
  以前,柞水县曹坪镇银碗村特困户周国银一家3口住在两间年久失修土坯危房里。政府修建了银碗村安置点,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这辈子不花一分钱竟然住上了漂亮的楼房,成了该县陕南移民搬迁“交钥匙工程”的第一批受益者。
  走进山阳县高坝店陕南移民安置点,楼群林立,整齐划一,现代化产业园区紧靠安置点,鳞次栉比。遭受“7·23”特大暴雨灾害,失去住房的桥耳沟村村民姜启勇,没想到一年之后就住上了81平方米的安置房。搬迁到安置点后,姜启勇最大的感受是,“安全了,心里踏实了,家庭收入高了,心情也好了,孩子就读方便了”。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