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匠。乡村人一般不这么说,似乎认为他们还不足以称之为“匠”,只直白地管织席编席的为打席的,编草鞋线鞋的为打草鞋线鞋的,此外还有编笼的,编筐的,编笸篮、簸箕的。但从他们中间,走出的帝王豪杰可真不少,西蜀的刘备便妇孺皆知。我们这里的席,是用芋子——低洼处丛生的一种野生芦苇——编织而成。冬天把它收割回来,平铺在场面上,一人站碌碡上,耍杂技般用脚前蹬了又后蹬,循环往返,直至把芋子碾压得柔韧开裂了,剥去皮叶,雪似的亮,选一根作经,压一根作纬,经经纬纬,复复重重,间或以别子将它们挤压瓷实,双手像翻飞的鸟儿起起落落,芋条儿如风吹竹林簌簌闪摇,一张或一领席按规格便成了。铺上土炕,用瓷碗磨去细碎的毛茬,光洁晶滑,孩子们跳上去便是一个哧溜,或劈个一字腿。也可将它围起来,倒进粮食,那就是囤了。庄稼人一年到头,图的就是个满囤。草鞋有稻草鞋和龙须草鞋,前者耐磨,后者舒服;又有满耳、偏耳之分,满耳的结实,偏耳的轻便。编织时一人腰缚绳索,坐条凳这头,那头安把有齿状木楔的草鞋耙子,往木齿上挂些许稻草,掌搓为绳,系于腰间的绳索,是为牛鼻,左右四绳为筋,可统称为“经”,之后便是织“纬”了,往来穿梭。线鞋则简便很多,在手衲的布鞋底子四周,以棉线栽上耳子、鼻头、后跟,再串连起来。用麻线做的叫麻鞋。麻鞋扎缠子,是昔日山民上山砍柴采药的精干装束。编笼编筐的则是先竖起蓬乱如麻的荆条、竹披,而后便在其间抚琴演奏,拨、弄、挑、钻,葛藤、竹篾儿如鱼穿梭。以上均在自家屋内场院劳作,编织成品,概无售后服务——皆因席、鞋、笼、筐烂了就烂了,没办法修补,只得扔了。只有编笸篮、簸箕的,还要频频走乡串村检视修补,俗语曰“缠”,缠帮补底换沿子。一声吆喝“缠笸篮嘞——缠簸箕”,闪出副担儿,挑两个筐,筐里有黑的山核桃树皮、白的水柳条子、浅黄的柳木薄板、锋利的刃片刀、带槽的改锥、带孔的尖锥、小手锯、小木钻、结实柔韧的细麻绳儿。笸篮有大小之分,大的多呈椭圆,顺长支把柯杈,架箩儿,来回拉动了,箩麦面苞谷面,一旁即是隆隆作响的石磨或水磨;小的专搁针和顶针、丝线、棉线、花花线,还有姑娘媳妇老太婆们的嬉笑、泪珠和幽幽喟叹,如俗语所说,哪个女人的笸篮里没有几缕花花线?簸箕分大中小号。大簸箕主扬场簸麦豆。中号的多与磨子配套,收拢粮食和粮食的颗粒面粉。小簸箕则用来归扫垃圾。笸篮、簸箕都是以丛生的水柳条子,秋末收割了,去皮、风干后编织而成。还有一种编织作品,蚂蚱笼、老鼠布袋、抖动起来如可爱的小蛇的玩具,等等,往往出于笑眯眯逗弄小孙子的老婆婆之手。现在已很难觅得见它们的踪迹,仅能从纯为装饰工艺品的各种草编摇篮、提篮、底垫、凉帽,还有用各色硬塑料条编织的小筐,依稀寻得到古人编织树枝草叶御寒遮羞的聪明技巧。泥水匠。他们大概是随木匠之后登场亮相的,木匠搭构起屋舍了,他们便来砌墙垒壁。出行时,行囊最是简易,随意儿提个口袋,里面装把瓦刀和泥页,说走咱就走哇。家乡的村民,均称他们为“腻”水匠。腻者,动作也,像运气功,揉、搓、推、挤。泥水匠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用泥页将泥或砂浆“腻”开来,绝不能只是抹;抹出的泥浆、灰浆,既不光洁又不结实。腻通泥,音和意兼而顾之,形与神俱备,全有了。泥水匠最高的技巧是用单面胡基砌一堵墙,或用单砖砌一堵“吆二”高墙。吆二,12公分。乡村人将这种工艺统称为“飘”,音上扬,读做“票”,俏而赞美,形容其飘飘然样。他们做工的最高境界是干一天活下来,身上无一滴泥星或灰点,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在所有的乡村工匠里,他们是最幸运的一族。从早先的依附于木匠,到现在发展成了万马千军,浩浩荡荡,衍生出建筑工、粉刷工、水暖工甚至于电工。“一把瓦刀”相当于读书族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了,成为乡村贫苦青年从底层跃升至中产、上层的重要途径,崛起了不知多少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