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中药产业 实现兴县富民
山阳县中药材资源丰富,素有“西部药乡”美誉。全县自然分布野生中药材1000多种,已开发利用498种,挂牌收购123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区域特色产业来抓,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品牌兴产业”的思路和“草本药材下山、木本药材上山”的总体布局,通过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干群联动,实现了中药产业迅速发展,成效显著。据统计,2016年全县中药材产业实现总产值25亿元,人均药业纯收入21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三分之一,已成为与矿产、旅游并驾齐驱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县现建成标准化规模种植示范基地17个,“一村一品”中药材专业村100个,发展林药间套示范户277户,从事中药材种植农户3.1万户,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25个,经营大户发展到2500个,带动全县发展中药材44万亩。山阳县先后荣获“国家级丹参规范化种植基地”“国家级薯蓣规范化种植基地县”“陕西省中药材现代科技示范县”等荣誉称号,研究推广的“薯蓣野生家栽技术”“天麻有性沙埋堆积式栽培技术”“林药间套生态复合型栽培技术”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
当前,山阳县中药材主要以黄姜、丹参、苍术、白芨、五味子、连翘、天麻、猪苓、黄芩、柴胡等为主,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根据这一特点,该县积极做好分类指导,岭南的坡塬地主要发展黄姜,银花河、县河、金钱河两岸主要发展丹参,沟槽地重点发展苍术和白芨,鹘岭沿线主要发展五味子、连翘,流岭沿线主要发展天麻、猪苓,岭北瘠薄地主要发展黄芩、柴胡等。在种类选择上尊重群众的意愿,采取多元化种植,不搞一刀切,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在产业发展上,除稳定黄姜、丹参等传统品种外,重点发展苍术、白芨、重楼等珍稀濒危品种。户塬镇关上村、杨地镇狮子村、板岩镇耿村、照川镇麻庄河、两岭镇竹园、中村镇洪河寺等村发展中药材面积在1000亩以上,中药材已经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依托农村电子商务,电商平台扩大中药材销售渠道,有效解决中药材销售难题。先后与西北农大、杨凌职院等科研院校建立了“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协议,聘请专家教授开展技术推广、药农培训和种植实验,实施产学研结合,提升药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建成中药材骨干品种GAP栽培试验示范基地50亩、中药材规范化栽植技术示范园500亩,培训农村技术骨干13.2万人次。先后招商引进医药加工企业1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主要从事中西药生产和医药中间体提取加工,产值上亿元的企业4家,过10亿元的企业1家,年总产值45.06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6.3%。农户与23家企业达成了长期订单协议,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累计发展订单药业15万亩,营销大户300余户,有力地促进了中药产业发展,也带动了加工、运输、餐饮、旅游等二、三产业发展。
做优林下经济
拓宽创收渠道
为进一步拓宽林农创收渠道,充分利用林下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将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去年以来,山阳在户塬、高坝、漫川等地发展林下经济示范户202户,种植药材1.2万亩,养殖畜禽18.6万头(只),培育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处、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实现产值亿元以上。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以天竺山至板岩、高坝、户塬、小河、色河等地为主的林下中华蜂经济示范点,以户塬关上为主的林麝经济示范点,以板岩北沟为主的林下梅花鹿养殖经济示范点,以漫川、石佛等地为主的林下散养鸡经济示范点,以高坝、小河等地为主的林下散养猪养殖经济示范点。通过打造林下养殖经济示范点带动引导林农积极参与,从而多渠道增加林农收入。(张咏琦 涂玉林 郭怀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