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记者来到位于南街的办卡点,小小的办公间里坐了3个正在等待办卡的人。一位姓王的小伙正在填写申请表,他介绍,自己家住大赵峪街道办王巷村,在莲湖公园附近上班,办卡后每天都可以骑车上下班,既锻炼了身体还不受公交车运营时间的限制。工作人员一边把租车卡交给他的同时,一边告诉他还车时应注意的事项。办卡点的工作人员介绍,公共自行车自投放以来,使用率还是挺高的。“由于租车的第一个小时是免费的,大部分市民都觉得非常划算,尤其在年轻人中深受喜欢,投放3个月时光我们这一个点上已办租车卡2000余张,现在持卡市民已经有1.3万余人了,每天还陆续有人来办卡。”工作人员介绍道。
每天都有自行车“受伤”
对于公共自行车的使用,市民投入了极高热情,可其中也出现了极不和谐音符:有市民骑乘上下路沿和过坑洼路面时不减速,颠簸震动导致车辆轴承损坏;有市民因赶时间,就随意把车子停进桩位,导致车身东倒西歪;有的还在没有设后座的公共自行车上载人,甚至有人专门破坏车位查询设备……
3月25日上午,在位于商州区人民医院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记者看到,大部分公共自行车的车身上有不同程度的划痕,多处掉漆,有1辆自行车的脚蹬丢失、2辆自行车车座损坏。在移动路一个小区出口处,一名男子直接骑着公共自行车从路沿石上直接冲了下来,人和自行车都随之猛地一震。记者走访发现,比粗暴骑行更普遍的是很多市民将自行车当成休息椅,坐在上面玩耍休息,更有甚者把自行车当成健身器材来“倒骑”。“在平时的使用中,这一类不文明使用自行车的行为很常见,这样不仅危险,还加快了零部件的损坏,轮胎和曲柄尤其受伤。”公共自行车管理中心主任白云介绍道,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这两年多时间以来,像这样有意无意的损坏行为每天都在发生。
每一天,自行车管理中心都会派专门的巡查人员在站点对自行车进行逐个逐部位检查,对于轮胎漏气、螺丝松动、车闸失灵等“小病”现场就进行修理,对于车轮变形、刹车线断裂、车铃车筐损坏等“重伤”就要拉到维修点进行大修或更换配件,甚至返回厂家修理。在白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位于宏影路电影公司院内的公共自行车维修点。在这个三室两厅的维修点里,到处停放着刚刚修好或者等待修理的自行车以及各种自行车零部件。经记者了解,这个维修点承担着为全市1000多辆公共自行车保驾护航的重任,每天有5名维修人员专职修理“受伤”的自行车。“这6个车轮都是严重变形了的,我们正了一次还是不行,得返回厂家大修了。”维修员米捷指着门口一个打包好的大纸箱对记者说。米捷说,平时每天至少有10多辆自行车送来维修。“每天修的轮胎最多。”米捷告诉记者,除去正常损耗的因素,大多是由于市民不爱护自行车,有的人觉得反正是公家的自行车,骑行中看见碎玻璃、钉子等可能扎破轮胎的情况也不避让,造成轮胎漏气;有的使用者发现轮胎瘪了还继续使用,使得本来略微修补后便可继续使用的轮胎里带彻底报废;有的看到前方有台阶却懒得下车,直接从台阶等高处冲下来,这些粗暴的自行车驾驶行行为都会对轮胎造成损伤。更有甚者,还有市民恶意损坏自行车,拿刀子等尖锐利器挨个划坏车胎。除了轮胎,公共自行车较容易出毛病的地方还有脚蹬、车闸、鞍座、曲柄等,此外刹线损坏、车筐丢失、车铃损坏等情况也比比皆是。“我们还时常从监控看到有人走的好端端的就冲着停放好的自行车踢几脚,好像有气没处撒一样,把自行车当成了自己的出气筒。”白云说,虽然此类过路人可以通过监控清晰地看到面貌和身形,但由于其没有在自行车租赁系统中留下具体的身份信息,因此难以追究破坏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