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灵口镇卫生院人员较少,王鹏在医院身“兼”数职,既是分管公卫工作的副院长,又是外科医生,同时还是医院救护车司机、水工、电工、器械修理师,他的工作不分上下班,病人随到随治,水电出现故障,他也是随喊随到。
王鹏对前来就诊的病人总是热情接待,经常为无钱看病的患者垫付费用,遇到无人管护的病人,他就整夜守护,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尊敬,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百姓健康守护人”。“这里的条件虽然苦点,工作累点,但只要能解除百姓的病痛,再苦再累自己也愿意。”王鹏笑着说。
2008年7月的一天深夜,王鹏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丁塬村一村民开三轮车从20多米高的悬崖上摔下,伤势严重,王鹏立即肩挎急救箱骑上摩托,一头冲进夜幕里。平时40多分钟的路程,王鹏只用了20多分钟就赶到现场,顾不得伤员满嘴血迹,立即为病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由于患者伤情较重,王鹏虽然付出了最大努力,最终还是因伤情太重医治无效而死亡。这件事对王鹏的触动很大,事隔多年,他一直都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当时医疗条件更好一些,如果自己的医疗技术更高一些,会不会是另外一种结果?
2010年11月,同样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天寒地冻,王鹏接到代川村群众求救电话,说村民赵黑娃骑摩托载两人,因车快弯急,3人全部摔成重伤。王鹏开着救护车,带上急救用品,与同事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经过初步查体,王鹏发现3人不同程度存在有骨折现象,立即与同事对伤员骨折处进行夹板固定处理,亲自护送伤者到商洛市中心医院,协助病人家属办好入院手续,看到患者及时入院他才放心离开。
18年过去了,王鹏始终坚守在基层一线,好多次家人劝他将工作调整到距县城较近的地方,便于照顾家人和孩子,但王鹏考虑再三,始终舍弃不下山区的乡亲们。多少个黎明和黑夜,他辗转反侧,忘不了大山深处那位大娘为感谢他替儿子治好了病,拉着他的手热泪纵横的情景,忘不了那次为群众治病途中摩托车出现故障,修车师傅为他修好车而分文未取时憨厚的笑容,忘不了多年来乡亲们递给他的一杯杯热茶、一支支香烟,为他端上的一碗碗农家饭,还有刚出锅的热腾腾的蒸红薯、蒸洋芋……这些都让他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将百姓的需求放在心坎上,努力奉献自己的力量
“我要将百姓的冷暖放在心坎上,努力奉献自己的力量。我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更加努力、扎实工作,为伟大的医疗事业贡献终生。”王鹏在自己的工作总结中这样写道。
一直以来,王鹏心里装着的全是老百姓的疾苦。“要让山区老百姓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就必须坚持防治并重,坚持把公卫工作放在第一位。”多年的基层工作,使王鹏对山区群众防病治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王鹏对分管的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抓的更紧,看的更重,对全镇36个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实行统一指导,按照“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原则,扎实开展新农合、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医改,全面加强村级人才培养。同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公卫人员深入全镇36个村卫生室,上门入户为群众做好慢病筛查管理及随访、儿童体检、预防接种、好孕产妇建卡等工作。2016年通过筛查,全镇共确诊高血压患者3458人,糖尿病患者742人,重性精神病患者191人,为辖区内65岁以上3.2万名老年人开展健康体检,为2.9万人建立健康档案,完成435例孕妇、315例产妇的健康随访服务,完成2062名儿童预防接种。
“我已经连续一个月都没休假了。”始终坚持在工作一线的王鹏,随口向笔者说了这么一句话。灵口镇的父老乡亲们可能还不知道,王鹏的父亲2011年因患脑梗导致半身不遂住进了医院,可放心不下工作的王鹏当时仅仅请了一周假。如今6年多过去了,父亲依然无法下地,生活无法自理。“这些年全靠母亲一个人照顾,我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回家看看。”王鹏愧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