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为了带动村域经济发展和实现贫困人口脱贫,他为腰庄村经济发展描绘了这样的一幅景象:依托腰庄村豆腐产业和豆腐文化,通过豆腐干产业带动种植业、养殖业、相关产业发展,借助洛南开发全域旅游的契机,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等产业,增加村民收入……
回到洛源,就是要让洛源这片山水不再沉寂,不再被人遗忘;回到洛源,就是要让洛源的天地变得足够大。这,就是洛源人最朴素的想法。
开发洛河源头第一人
像刘凡一样,一个苦苦打拼终于走出洛源的女子,有一天也回到了洛源。
她叫赵西芳。
赵西芳是在洛河边一条山谷里出生并长大的。小时候在洛河边割草放羊,洗衣洗菜,夏天里在洛河游泳,是她一生最刻骨铭心的记忆。赵西芳也是个特能“折腾”的女子。因为家庭原因她没有考学走出洛源,但是,成人后的赵西芳却以另外一种方式走出洛源:在洛南县城开了一家服装店,辛辛苦苦起早贪黑地做生意。
洛源人的厚诚与聪慧以及勤奋努力,使她小小的服装店很快在洛南县城有了名气,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经过几十年的打拼,有了点积蓄,她却在洛南县城坐不住了,想回到洛源。
她丢不下洛河源头的那片养育了她的山水。在她看来,洛河源头原始的自然生态、优美的山水风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商洛乃至陕西都是极为罕见的,却沉睡于秦岭怀中,而且一年四季喜欢探险健身和旅游观光的人们纷至沓来。她不想让老家的这方难得的山水永远沉默。
用同为洛源人的丈夫刘新民的话说,要靠自己的微薄之力开发洛河源的旅游,简直是异想天开,几千万投进去你还看不到影儿,你一个做小生意的,能做什么?
但是,这么好的山水总得开发啊,最起码修出几条让人能够行走的路吧。说干就干。赵西芳把她多年经营服装店的积蓄拿来投在了洛河源头。
为了方便游客,她修了去龙潭的路,在龙潭瀑布边搭起了一条条栈道,在过去人们无法攀援的半山崖上修起了盘山路,让峡谷里飞流直下的一条条瀑布尽显人们眼底。
通往草链岭的路,自古都是采药人踩出的崎岖艰险的山间小道,其实是不能够称作路的,常人难以行走,而且容易迷路,迷路在林海茫茫的草链岭是多么可怕啊。而且,登草链岭不是容易的事,体力好的,年轻力壮的,一上一下至少要8个小时。为了修通通往草链岭的路,赵西芳不知道上下草链岭多少来回。她找人用铁揪镢头在山上生生刨出了一条路,虽然粗糙简陋,但是游人终于可以不再在乱石荒草的密林里艰难摸索了,登草链岭的人终于不用再在密林乱石里摸索了。
为了宣传洛河源头的优美风光,赵西芳找来朋友,年年月月在龙潭、在草链岭上上下下,拍照片、拍摄电视宣传片、制作宣传广告牌、编制小册子、建设施,凡是她能够想到的都努力来做。
一年四季,这个个头不高、身体瘦弱的小女人在洛河源头的崇山峻岭间来来去去,跌跌爬爬,摔断过腿,折断过胳膊,摔破过脑袋。为了洛河源头旅游开发,她什么苦都能吃,什么活儿都能干。
为了一门心思搞洛河源头的旅游,她干脆关掉了洛南县城生意红火的服装店,全身心扑在洛源。起初,丈夫刘新民坚决反对,搞旅游开发是你一个没钱的孱弱女人能够搞起来的?不自量力,不知天高地厚。但是洛源人认准的事情,九头牛也是拉不回来的。赵西芳不理丈夫,继续搞她的旅游开发。刘新民很无奈,看着妻子把几百万的血汗线都投进去了,一发不可收,怎么办?几百万元岂能打了水漂?他别无选择,干脆也把自己开矿做生意的辛苦钱也投进来,和妻子一起来搞旅游。
在洛河源头奋斗了许多年的赵西芳很清楚,旅游开发真的不是靠她这样的人能够搞起来的。它需要足够大的财力,大到她无法想象的财力。她个人那点钱投进洛河源头,犹如几滴雨星儿撒在草链岭,有时候连几片草叶都是打不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