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她有个愿望,就是哪个有实力的财团或个人能够早日进来开发洛河源,让洛河源头的魅力展示在更多人的面前。这可是秦岭深处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啊,让她就这么沉睡实在可惜。
洛源女子不外嫁
洛源北去是渭南,西去是蓝田。过去的那些日子,正像阮永文老人说的那样,后生娃们很少想留在苦巴巴的、夹在山缝缝里的洛源,小伙子想着去渭南招上门女婿;女子呢,想嫁到山外。阮永文说后生娃们不去蓝田,蓝田和洛源差不多苦。翻过秦岭是富庶的关中平原,那才是他们趋之若鹜、能够过上好日子的地方。但是,想是想,能够走出洛源的还是少数,他们大多选择留在洛源,或娶或嫁洛源人,安安生生在洛源待下去。
在洛源有个有趣的现象:至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那些费尽千辛万苦考上学,在外面有了体面的工作、端上了令人艳羡的“铁饭碗”、吃穿不愁的洛源女子,却并不把自己嫁给洛源以外的人,她们找的对象大多是洛源人。
在洛南县城,你所能见到的洛源女子,她们差不多清一色地嫁给了洛源的男子。
或许因为在那个时候,洛源没有或者很少有班车。放假的学生娃、在城里工作的,要回洛源,要么靠两条腿走完这近百里的路,要么就骑一把嘁哩哐啷的自行车,在尘土飞扬的路上跑。结伴而行的常常就是这些洛源的男孩女孩。有自行车的男孩子总是要在车子上带着洛源女孩的;没有自行车的男孩子,路上要替女孩子背行李的。就这么着,一来二去,心里都热乎乎的了,继而眉眼相对,心生爱恋,你情我愿,一个个姻缘诞生了。
或许是因为洛源人的憨厚灵秀。憨厚常常显得木纳;灵秀常常不外露。在洛南县城工作的,他们不喜欢城里孩子那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那种飞扬狂傲、自我感觉良好、说话都能咬下你鼻子的阵势,一句话说不来就抡拳头的痞子味,他们喜欢与憨厚又灵秀的洛河边的人往一块凑,说洛源的水,洛源的豆腐、豆腐干,说洛源的糍粑与凉粉,说得多了,交往多了,你来我往,互生爱慕,一个个姻缘又诞生了。而至于那些都在一个学校上学的洛源男女,近水楼台,自然会走到一起。
这是洛源女子不外嫁的缘由吗?
显然不是。答案或许要从洛源这片狭小的地域来找。洛源很小,但是洛源作为一个商贸重镇,西去蓝田北界渭华,曾经的繁华喧闹,天南地北的交融碰撞,打开了洛源的小天地,也打开了洛源人的心胸,他们是见多识广的;喝洛河水长大的洛源人又是灵秀聪慧的,在淳朴厚道的民风中,形成了思维缜密、谨慎务实、憨厚勤奋的性格;他们想法宏大巧丽又不事张扬,喜欢拘于小节又常常能够释怀一切;他们既要精细地设计自己想要的生活,又力求安安稳稳、直面现实、安分守己。因此,在小小的洛源,谁家娃娃考上学了,谁家的娃娃在县城工作了,很快就成为最新鲜、最让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和信息,人们乐于传播并津津乐道。然后,讲究实际的洛源人开始为儿女婚事奔走,大人总是早早找来媒人,说,你看前村里那个女子考上学了,我儿子也考上学了,都是洛源人,彼此了解,我看还是个相,把这个亲事说了。这一说,都是有工作的,拿工资的,行,一门亲事就成了。之后,又一茬洛源的男孩女孩考上学了,或者有工作了,大人们就继续忙乎,找媒人,又有一对对的亲事成了。女儿家的大人们,看着女儿终于走出洛源了,有了出息,未来的生活怎么样,取决于找一个好丈夫,不让女儿受委屈。好丈夫在哪里?在洛源。洛源的小伙子他们知根知底,灵秀又憨厚,有野心但是脚踏实际,所以,女儿要嫁,还得是洛源人。于是,大人们便开始张罗,哪个村里的小伙子是个相,赶紧找媒人来说……
一切,都因为一条洛河。
喝着同一条洛河的水,住着洛河边同样的土房子,吃着洛源同样的豆腐、洋芋糍粑,同样地上山割草河滩放羊,同样的有着走出洛源的欲望又同样的审慎务实——洛源的女子有什么理由把自己嫁给洛源以外的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