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 权涛
由劳动力向生产力转变,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系统。随着脱贫攻坚战鼓雷动,山阳县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步伐更加紧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保障措施相继出台,不仅破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收难题,而且拓宽了他们的就业渠道,成为脱贫攻坚基层的主力军。
“家有良田万顷,不如一技在身。”高坝店镇双寨村四组熊兴成说到技能培训,对政府的感激之情难以掩饰,“以前坐在家里没事干,找不到挣钱门路,自从县上开展技能培训以后,我熟练掌握了养蜂技术,现在给贫困户传授技术,一年光工资收入三万多元哩!”
熊兴成由技能实现转移就业,成为当今农村“职业农民”的典型,这个例子佐证了山阳县技能培训促就业的巨大成效。
重保障:贫困人口不掉队
农民种地,入不敷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缺乏“游泳”本能的农民,更加力不从心。
在脱贫攻坚摸底调查中,山阳县仍有20%以上的贫困人口难以赶上“队伍”。如何让他们居家脱贫?让这些赤手空拳的弱势群体拥有脱贫“利器”?山阳县设计出一套完整的转移就业脱贫方案。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优先安排贫困户转移就业,全县每年贫困户转移就业人员稳定在1.6万人以上,保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中有一至二人转移就业。对与贫困人口签订三年以上就业劳动合同,并使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的机构,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实行政策优惠。对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带动10户以上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的,政府给予贷款贴息、项目扶持、以奖代补。
同时,将农村年龄内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国家就业创业免费培训范围,对参加就业创业培训的农村贫困人口按照政策规定享受培训补贴。对自主选择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进行初次职业技能鉴定或专项能力考核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职职业能力证书的农村贫困人员,免收所有鉴定费用。实施贫困劳动力公益性岗位特助行动,重点支持农村贫困人员就业、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落实贫困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和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增强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服务能力。
补“短板”:增强“充电”针对性
技能缺失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脱贫攻坚的一块“短板”。因村、因户、因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打破了传统耕种的生产格局,拉动了脱贫产业蓬勃发展。
山阳县中村镇洪河寺村在民政局的帮扶下,组织开展中华蜂养殖、科学养猪、中药材种植、林果科管等实用技术培训4次,群众积极参与,全村共发展良种核桃500亩、板栗300亩、山萸200亩、天南星100亩、养蜂100箱,近百户贫困户从技能培训和产业发展中受益。
黄泥河村把教育扶贫放在首位,县检察院包扶期间,该村结合雨露计划,突出教育培训“治穷根”,先后组织63户97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资助26名贫困户家庭“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
技能培训的目的是实现就业。郑家庄村47户贫困户接受林果嫁接、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家政月嫂等技能培训,全村新增78人实现劳动再就业。
“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是促进贫困户脱贫的有效措施。”回龙寺村支部书记夏家道说。根据本村高寒边远实际,邀请县人社、扶贫等部门,为群众开展核桃科管、养殖、家政服务等培训班3期700余人次,使每户贫困户都能掌握一门劳动技能。积极和秦鼎、秦金两家公司协商,长期安置本村劳动力85人,并有组织的在企业改扩建工程中解决临时用工1000余人次。形成了贫困户脱贫短期有转移就业,中期有养殖和中药材种植,长期有花椒、核桃和板栗的增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