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显博

2006年,镇安绣屏公园东侧半坡落成古朴的“安澜亭”。2012年,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编辑出版的《陕西精神:尚德重礼的陕西(百)人》一书中,晏安澜以商洛地区唯一代表人物入选。2014年,青铜关镇政府在西康高速公路冷水河岸边一处崖壁上,制作巨幅“安澜故里,秦楚雄关”的摩岩题刻。那么,一百多年前的乡贤晏安澜是怎样成为国家信赖、人民爱戴的人物的?
晏安澜(1851—1919),字海澄,号丹右,又名虚舟,镇安县青铜关镇悦爱村庙坪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历任户部员外郎、右参议丞、皇帝上书房领办、盐务处提调、盐政院丞等,曾任京官34年,官至三品。中华民国成立,又出任四川盐运使5年,是近代著名的盐政经济专家。晏安澜一生为官两朝,胸怀大道,历受朝野称赞。然而,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际,晏安澜同国人一起没有消沉退缩,在艰苦的磨难中不断求索,竭尽全力为国计民生发挥着一名知识分子官员勤政务实的作用。可以说,他生平的阅历也是近代中国苦难史的缩影。从晏安澜不凡的生涯中,可见其才学优长、清正廉洁、爱国爱乡、勤勉务实,堪为重德尚礼的陕西楷模人物。
虚心听蒙师教诲
耕读传家的民风,自古以来深深植根于镇安城乡。晏安澜天资聪颖,志存高远,5岁起便去距家数里的北阳山拜秀才吴裕贤破蒙读书。初授读,便能琅琅上口,先生“叹异”。又先后去红岩峡、旬阳沙沟、山阳赛鹤岭等地,师从程西园、倪兰田、潘蓉亭等秀才、举子读书,于同治七年(1868)考取博士弟子员,进入镇安县安业书院深造。这些私塾学堂距家或数里数十里,或一二百里,山高河深行走艰难,可他风雨无阻,从不缺课。稍长,便一人背着被子书籍出外求学,至16岁时,不仅读完“五经”,而且学习了《试律》。由于他生长在贫瘠的高山,主食洋芋,身材单薄面色黑瘦衣着又土俗,因此常被富家子弟嘲笑,讥为“乌洋芋”。据说,在铁铜沟蒿滩子龙头石师从五品侯铨教谕柯振荣读书时,晚上同学们拼桌而眠。每遇屋子漏雨,有的同学便赶他到漏水处睡。可是,当他去那里睡觉时,那个地方却无雨漏了。
艰苦的环境,磨励了人的意志,培养了他蕴玉澹远的性格,读书更加勤奋。同治七年(1868),18岁的晏安澜考中了秀才,在县试和州试中皆名列前茅,被陕西督学吴清卿发现后,特批他享用一等助学金。不久,又拔入三原宏道书院。宏道书院是北宋关学宗师张载创立“尊礼贵德、太平理念、天人合一”理学的发源地。在这里,晏安澜受到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关学精神熏陶,树立起读书人应该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从此,他秉承张载的精神,决心作个与国与民有用的人才。一次,他回北阳山看望蒙师,吴先生说:“你虽然做了京官,还不忘穷先生,我只有洋芋糊汤招待你!”“我就想吃师母煮的糊汤。”晏安澜回答。饭熟了,先生颤巍巍地张罗着桌子,晏安澜见有条桌子腿坏了,便帮着支。先生就势责备道:“一个好汉要三个人帮,桌子腿瘸了要支。听说你回来,学友们摆接路迎,你怎么回避呢?”晏安澜马上承认自已礼数错了,过后设法给这些学友作了道歉。
试将花事问春司
晏安澜才情敏捷喜欢赋诗,留下一些感怀抒情或记实之作。如中进士后回原籍咸宁祭祖时,写下这样的联句:“身行万里半天下,眼有千秋愧此生。”借此鞭策自已不能满足懈怠。有二人求扇句,他分别题道“经年不见故园梅,谁写疏枝入扇来”“愿得乘风归去早,一尊静对绿窗开”。他为家乡镇安留下几首诗,有写文庙前院之水的《甘泉入泮》:“山城佳气泮官收,一线甘泉九曲流。尘世几人知水味,文章千古有源头。”有写县河回环逼城(注:今改河削山,原河道己建成虹化街)的《孤石回波》:“龙楼山下水如棱,直打孤城可奈何?吸尽西江惟片石,放归东海是余波。”主要诗作写在京官任上,一次见户部院中多株海棠花怒放,遂激情赋诗十多首,被同僚争睹传抄。如“见说树人为上计,试将花事问春司。几时锦帐风前设,何处金樽月下移”;“春菊冬莲不可期,海棠岁暮尚萦思”;“回首商山繁艳在,几番惆怅自题诗”。宣统元年(1909)监修光绪崇陵时,写有“太行山色接天青,山下桑榆正晚晴。欲置小园招野鹤,先携浊酒听流莺”,又写“闲中有味三春景,老去空谈万里程。欲望鼎湖弓剑在,一柸黄土不胜情”。他在四川盐运使任上写了不少山水诗,如《圣水寺》诗:“城南甘井世空传,山寺偏题第一泉。久客江湖知水味,不堪日夜送流年。”《方山唱和》诗:“江阳岩壑数千重,中有方山是大宗。路转忽惊新寺出,岁寒难得故人从。一分流水三分竹,十里横云九里松。莫怪登临迷望眼,此间处处尽回峰。”还有记他深入各地考察盐务的诗:“雾浓风紧浪花开,一叶扁舟亦壮哉。万里南游良不负,载将墨妙满船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