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抗倭救国难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仓促应战,晏安澜义愤填膺主动要求参战,被朝廷委以湘军前敌营务督办之职,赴湘军大营,督师辽东海城前线军事。原来,他的恩师吴清卿此时担任湘军大帅,见晏安澜有心抗倭,便上奏皇帝批准,借用他至湘军。谁知吴帅在山海关交待营务后,便返天津治病,留下晏安澜这位文官“孤弱无依”地主持前敌营务。他日日电报请示大帅,天天与将官研究攻守方略,并左右戎马调和各部官兵,整日心力交瘁夜不成寐,决心“以书生冒风雪、冲枪炮”,“以收拾人心,挽劫运之一”,实践他保国杀敌的理想。
在率部行军至营口的400多里征途中,他常因候车不至,策马行走在队伍前面,还发现军队的柴草米酒后勤储备不足,官兵的早晚饭时常供应不及。甲午年除夕,当国人阖家团圆过春节之际,晏安澜正带着军队疲惫地抵达宁远望海甸,当天的两顿便饭还是靠江营供给的。他顾不上安顿自己,每到一地先了解大战前的军心民心,当发现这里嗷嗷待哺的饥民达一百余村一万数千人时,急电告吴大帅运粮赈济灾民。湘军设指挥大营于牛庄后,安澜夙夜劳心,虽咳嗽不已却坚持深入前线军营。为巩固军心士气,他“每出或骑或步,必在本队之前,即临险地,亦且只身独立久之,始归”。其部署的海城之战,因武器装备落后、湘军与川军各行其事配合不力、军纪败坏,而难达到预期的作战目的。光绪二十一年(1895)初,晏安澜痛苦地记道:“日日进攻,大炮对击”,“又无日不到他营,无战不临前阵,寇亟攻之,我师败绩,阵亡六七百人,今夜冒雪归来,心力已瘁,竟不能支持矣。”二月八日,牛庄沦陷日军之手,清军溃败,晏一骑拼力突出日军重围。十九日,湘军奉旨退驻锦州,命晏返京。
由于众多原因,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了,腐朽没落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引发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危机。难能可贵者,晏安澜以明知自己难为而勇敢为之的爱国主义精神,为这场反侵略战争担当了一份责任,成为其恩师、主帅吴清卿称赞的“文武兼资”的人才。
一马一仆南国行
每当户部有事时,晏安澜都能独当一面。光绪廿四年秋,阴雨导致黄河在杨史口一带决堤,洪水漫溢河北山东二十多个县,灾民遍地。十一月廿二日,光绪皇帝召见户部尚书询问查赈办法,尚书溥公对曰:“皆有为有守者。”这时,户部员外郎晏安澜正在考察山东灾后赈务,随后即赴冀鲁两省的德州、固安、雄县、郑州、任丘、河间、献县、阜城、陵县、临邑、齐东、惠民、海丰、平邑、乐安等县,通过两个多月走村串户地详细调查,肯定了各县成绩,指出了存在漏报、误报、虚报冒领赈钱等问题,严厉要求各地如实“依数造册,对孤寡残疾、极贫老妇再赈”,要求富户“斥私财”助赈。
宣统元年(1909)五月十八日,晏安澜又一次羸马瘦仆踽踽行走在北京至郑州泥泞的路上。因朝庭度支部针对“淮淅盐纲疲敝”,特派晏及张茂炯等十员赴南方产盐销盐地考察。时临盛暑大雨洪注,其他官员视为畏途不敢动身,独晏毅然南行。
盐,关系到国计民生。那时,他的家乡陕南是偏僻穷苦的山区,“斗米换斤盐”,老百姓常吃不上盐,也吃不起盐。晏安澜从事盐务之后就思考着国裕民便之道,为此钻研了唐代刘晏盐法和清代于文成盐法,并整理了清道光至光绪年间两淮盐纲,比较各种盐法实施的利弊,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着出《两淮盐法录要》和《沿海产盐州县地理志》,受到相国翁同和赞扬。朝野评述:“陕西儒官有声绩者二人,一为三原王宏祥纂《赋役全书》,一为晏安澜纂《盐法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