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维持生计,儿子李军宏在秤店的隔壁又开了一家小服装店,但由于西街马上就要拆了,生意也十分萧条





77岁的李景民坐在小方凳上,手持一根木杆,右手握一把铁尺,在木杆上一下接一下等距离划着;接着又捏起一根细铜丝,插进木杆上钻好的小眼中,横着用刀使劲一切,再顺手“梆梆”砸两下,一颗准星就牢牢地嵌在木杆上了——一根旧式杆秤,眼看就做好了。
李景民的家位于商洛市中心的西街上,门牌是190号,但如果是从西头开始数,“我家是西门第一家”。门头上挂着一块颜色斑驳、看不出年代的木匾,灰底黑字,上写“商县西门口民生泰秤店”。
商县是从前的称谓,后来撤县设市,又改为商州区。但不管商县的名字怎么变,李家秤店“民生泰”的老字号始终没变,从李景民父亲开办起,到现在已经传了三代了。
按说人们早已用上弹簧秤、电子秤了,谁还会用这“老古董”呢?老人呵呵一笑,“弹簧总有个性能变弱的时候、电子秤也有长短寿命嘛,都没咱这手工老秤结实、耐用,还准确啊!”一句话,自信满满。
“民生泰”在商洛的名声响当当,上了年纪的人大都知道这家秤店。当年,“民生泰”还一度把分店开到了西安,“就在钟楼北大街口”,凭的就是手艺好、制作精。
李景民十几岁时,父亲把技艺传给了他。如今,“小李”早已变成了老李,满头华发,年近八旬,但依然每天开门迎客,现场手工制秤,日子过得平淡而充实。他把技艺也传给了儿子,其子在制秤工艺上还有所改进,果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在李景民的记忆中,只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做秤“把钱赚了”。在那之前,用的都是老秤,“一斤等于十六两,所谓半斤八两嘛!”老秤计算起来很复杂,“比方说一块钱一斤,一两多钱?算不出来了吧?有口诀哩,我一口能报出来:六分二厘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