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国家改制度量衡时,老秤不能用了,秤店的生意就会好几天。上世纪八十年代,又从市斤秤改成公斤秤。如今,李家手工制作的公斤秤,10公斤的18元、150公斤的105元,这价钱已经3年了,至今不涨。而更大点的秤,比如200公斤的,过去用来称肥猪,但现在几乎没人要,也就不做了。
虽然买老式杆秤的人越来越少,但“民生泰”的牌匾还在,李家父子的手艺一天也没有停下来。手工制作讲究的是质量稳定,李家的杆秤,千“秤”一面,个个都经得起校验。
杆秤的用料很重要,李家多选用檀木,木质细密、不变形,“杂木杆子瓤(方言,软乎,不结实),凑合也能用,但我家不选”。
买来了上好的檀木,先解成板子,再画下墨线解成一根根木棍,然后用刨子一下下刨成圆柱状,一头粗,另一头略细些,接着打磨光滑,两头包上铜皮,点上秤星,然后装上秤钩、秤盘,绑上提绳,系上秤砣……每杆杆秤,都是手工制作,无一例外。同一称量等级的杆秤,大小粗细,几无二致,就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虽说上了年纪,但手艺却越发纯熟了。小点的秤,李景民一天能做3个。
有人来买秤,却也有人找上门来,定做“七两秤”或是“六两秤”,就是市场上屡屡打击的黑心秤。“钱给的再多,我也不给他做。这是个良心活,咱不能倒牌子!”老人说。
只是从今年三月开始,西街已经开始拆迁了,将来“民生泰”的门店开在哪里,也不得而知。但李景民说,搬到哪,杆秤都还要做下去。
这个时代,发展得太快了,不经意间,人们已经丢掉了很多东西。不过,就像这家最后的杆秤店的坚持那样,不管社会发展得有多快,有些技艺、有些东西,总是不能遗忘和轻易丢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