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周天文)“努力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全力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这是今年中省对各级政法机关提出的明确要求。围绕这一总体目标,我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级政法机关按照中省要求,通过实施抓源头治理、抓分析研判、抓基层基础、抓机制创新、抓考核奖惩等五大举措,深入推进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全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团结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抓源头治理,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坚持源头治理,把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发生作为工作的关键环节,不断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出台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实行重大项目经济效益与稳定风险“双评估”,建立健全了项目报备、专家论证、预警研判、档案管理、责任倒查“五项工作机制”,促进了稳评工作规范化开展。坚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并落实了社会稳定隐患排查登记制度、领导包抓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突出问题制度和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处理及重点利益群体教育稳控制度。今年已对46个重大项目进行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事前评估率达100%,事后稳定率达到92%以上,有力推动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顺利开展。
抓分析研判,推进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常态化、规范化。认真开展社会稳定舆情分析研判,制定了《社会舆情分析研判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做好当前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工作的通知》,要求县(区)和镇(办)每周召开一次稳定形势分析研判会,及时汇总上报分析研判情况,今年共召开社会稳定分析研判会200多次,对重大涉稳问题进行了及时妥善处置;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制定了《关于以县(区)为重点进一步推动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应急处置工作必须做到认真总结抓好经验教训、修订预案、经验交流、专题培训、实战演练等“五个规定性动作”,为科学应对、稳妥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打牢基础;进一步加大社会矛盾排查化解的力度、密度、深度,确保各类社会矛盾发现得早、化解得好。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维稳、信访和政府法制部门综合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全覆盖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机制,健全了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三级工作网络。市、县(区)建立了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级综治部门也健全了大调解工作领导机构。在全市部署开展了“百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实行村(社区)每周、镇(办)每半月、县(区)每月对辖区的矛盾纠纷进行一次集中排查化解,并逐人逐项建立排查调处工作档案。开展了信访“三无县”创建活动和领导接访“一卡通”制度,完善了《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回访工作长效机制》等制度,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包抓信访事项销号约谈制度,着力抓好非访集访诉求处理。今年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500余件。排查化解不稳定因素60余件。中省交办41件信访积案已化解息诉32件,9件正在化解之中,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抓基层基础,夯实综治维稳工作根基。建立了“一站两厅两中心”服务平台,在7县(区)全部设立了社会管理服务大厅和信访接待大厅,在126个镇(办)全部设立了社会管理便民服务中心和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在村、社区设立了社会管理综合服务站。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会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促进了基层服务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加强基层综治维稳工作力量,为全市126个镇办全部配备了正科级综治办主任,副科级司法所长、法庭庭长、派出所长。加大基层政法经费保障力度,建立了政法经费分类保障机制,落实了政法部门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市、县(区)委政法委办公经费、涉法涉诉救助资金、政法综治维稳工作专项经费等基本得到落实,维稳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举办了全市镇(办)综治办主任培训班,综治维稳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大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建设,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治安防控体系“853工程”建设的意见》,推进街面防控网、社区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视频监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虚拟社会”防控网等“八张网”建设和五项机制建设,在全市基本形成了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动态社会治安防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