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山阳县着力加快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生动实践,就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又一例证。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性问题,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建成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即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即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基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基于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发展成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寻找出路、通过创新促进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要选择,是推动农村同步迈进小康社会的综合措施,更是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着眼城乡发展一体化这一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始终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只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我市广大农村一定能如期迈进全面小康社会。(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