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马泽平)近日,记者在距某县城一百多里的,深山沟中采访清晨,白霜铺地,天气严寒。采访途中,来了不速之客,一辆车、三个人 。一行三人冒着严寒来到村合作社,和村支书做了一番交流,在合作社里调研一番,又到附近的村民家中走访。两个小时后乘车静悄悄离开,村支书才告诉记者,这位干部是该县的主要领导,来调研该村农村合作社运行情况、产品研发的困难等,这位领导已经单独来了两次。
这种一竿子插到底,不打招呼、不搞陪同,真正沉下去听群众怎么说,多问群众,多请教群众的"静悄悄"下基层的领导走后,周围百姓大加赞赏。其实,工作中也不乏浩浩荡荡下基层者。领导要检查工作,下面人员提前电话联系,突击搞检查路线的卫生,基层领导全员陪同,一路车队浩浩荡荡,到基层点上则是蜻蜓点水,大部分时间工作在文山会海中,酒场饭桌前。随意看看许多政府网站,领导下基层的视频、照片,就能发现真是"前者呼,后者拥",西装革履,老百姓夹在中间十分尴尬。这样的下基层,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多了官威官仪,劳民伤财,疏远了与群众的感情。
前段时间广东百顺镇出了一则《镇政府自酿米酒搞接待》的新闻。从报道看,这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穷镇,被迫无奈,才有了自酿米酒招待客人之举。上级善饮喜饮,下级就得乖乖接受"酒精考验",这种考验有时甚至超过德才考核、政绩考核,即所谓"干得好不如陪得好"。就此而言,百顺镇政府自酿米酒,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抗议,抗议没完没了的公务接待,抗议"劳民扰民"的下基层。
记得《人民日报》曾刊文呼吁:干部应"静悄悄"下基层,真正抓住制约发展的"结"、群众闹心的"难"、基层工作的"忧",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群众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实际困难,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去。这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来,我们领导干部一竿子插到底,"静悄悄"下基层的面还不够大。因此,我们有必要为部分脚沾泥土,心怀真情,"静悄悄"下基层的干部叫好的同时,也呼吁更多的领导干部走出文山会海,轻车简从,真正沉到基层去,不给基层添麻烦,给基层群众带来寒冬暖阳般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