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3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
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10.88亿元、增长12.6%;财政总收入39.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68亿元,分别增长17.7%和1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23元,分别增长11.3%和14.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2.6%以内。
项目建设投资力度持续加大
在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民间资本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下功夫,争取“一县一产业”和陕南循环发展资金1.54亿元,落实项目建设用地1.74万亩,15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良好。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柞水同兴轧钢50万吨棒材、商南国际彩印包装产业园等32个项目建成或投产;西康铁路复线建成运营,西合铁路复线建设进展顺利,改造提升干线公路102公里,丹江流域综合治理启动实施。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落实重大项目前期费1.3亿元,48个重大前期项目基本具备开工条件。
保工业增长地位突出
围绕工业增产促销提效,争取和落实工业专项扶持资金8235.5万元,全年新增产能50亿元,主要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1%;加大骨干企业扶持力度,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5.2亿元、增长27%。出台了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年新增私营企业726户、个体经营户8693户。加快推进商丹园区创新发展,山阳中村等3个园区新确定为省级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提升了县域工业集中区管理规格,新增入园企业52户。积极培育高端饮用水产业,组建了秦岭健康水产业研发中心,富氢水开发项目进展顺利。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全年申请专利985件、技术合同成交额4376.38万元,分别增长75.5%和26.67%,全市七区县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引领,落实市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1500万元,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现代农业园区57个,其中新认定省级园区4个。农业实现“六连丰”,粮食产量65.07万吨,核桃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肉、蛋等主要农产品产销两旺。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认定省级龙头企业8户,发展专业大户86户。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和商标培育,新认定“三品”产地43个,认证“三品”产品60个,注册农产品商标26件。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新修加固堤防227公里,新建基本农田7.38万亩,解决农村饮水困难24.15万人。
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
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编制了“一体两翼”地区发展规划,出台了市区共建中心城市实施意见,“一体两翼”中心城市建设投资25.94亿元,投资规模与上年相比实现翻番。环城北路、西街及莲湖东侧旧城改造等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龟山大道、商鞅大道东段、西商二线连接线跨丹江大桥建成通车。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积极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5.53%。
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全市民生财政支出117亿元,实施基本建设类民生项目1100个。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陕南移民搬迁,建设集中安置点118个,搬迁群众1.6万户、6.08万人,9.2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启动了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建设保障性住房9984套,竣工4846套,累计入住3.9万户,入住率79.37%。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创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000人,大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9.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3.1万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60岁以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贴标准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1%,26.2万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为13.9万高龄老人发放补贴1.07亿元,全市新增养老床位3000张。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31所公办幼儿园和39个义务教育标准化项目全部完工;“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实施,惠及16.6万名学生;丹凤、柞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山阳“教育强县”、柞水“双高双普”创建通过省政府验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展开,药品“三统一”全面实施,让利患者6200万元。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成16.7万户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成镇办广播电视标准化服务站136个,为230个行政村和社区配送了文化活动器材,为56个镇办及社区建设了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成功举办了商洛市第三届运动会,我市运动员王亚栓夺得全国第十二届运动会3000米障碍赛金牌。
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
统筹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理顺了市区县城市管理和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完成了全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完成了市城投公司内部管理改革,成功发行城投债券15亿元;在整合重组创投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商丹园区建设开发公司;成立了市交通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对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进行了增资扩股。扎实开展“营改增”试点,全面整合了财政专项资金。加快金融系统改革创新步伐,镇安农合行改制为陕南首家农村商业银行,新设小额贷款和融资性担保公司2家,完成增资扩股6家。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首要任务,坚持一把手挂帅、全民抓招商,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类大型招商活动,引进中兴、维维、人人乐等国内500强企业。全市实际利用外资7010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6294.1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