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1%和13%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和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4%以内,节能减碳及四项减排指标控制在省上确定的范围以内。
(一)实施市级重点项目160个
强力推进市区重大项目建设。坚持在建项目抓进度、新建项目抓开工,集中力量推进市区八大重点工程建设。西街旧城改造完成路网配套设施,年底前安置房主体工程竣工;环城北路7月底前实现路通灯亮,9月底前全面交付使用;312国道商州至丹凤段“二改一”、307省道商州至洛南段“三改二”和商鞅大道西段均完成路基主体工程;市一级客运站基本建成;商洛中学迁建完成征地拆迁,年底前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完成规划设计和招投标,力争上半年开工建设。
加快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施100个市级重大产业项目,重点推进商州秦岭生态健康养老城、丹凤恒大产业园、洛南钾长石全产业链开发、商南硅产业园、山阳必康医药产业园、镇安抽水蓄能电站、柞水矿钢一体化等项目建设。积极配合西合铁路复线建设,争取洛卢高速列入省级高速公路网,做好山柞高速、榆商高速华阴至洛南段招商工作;积极推进102省道柞水石镇至石瓮、202省道洛南县城至石门、203省道山阳县城至色河等3条二级公路改建工程。配合做好“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商州-丹凤-商南、洪门河-洛南等“气化商洛”工程。加快电力和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任务。
完善重点项目推进和保障机制。严格落实各级领导包抓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继续实行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和观摩制度,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市区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办公会,强化项目质量评估、动态管理及督查考核,探索建立投资管理的负面清单制度。完善项目用地和资金保障机制,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有序推进土地整理和复垦,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市财政安排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旅游精品景区和新型农村社区等“四区”建设及产业引导资金7000万元;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和银行贷款,做实城投、交投、中小企业担保、商丹园区建设开发和秦宇等市级融资平台,鼓励和支持区县组建投融资机构,着力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问题。
(二)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
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深度开发“金石药果”四大优势资源,加大技术突破、链条延伸和改造升级力度,扶持壮大现代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三大工业主导产业。抓住国家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机遇,抓好太阳能组件、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发展壮大太阳能光伏产业。抓住中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超级电容及电动汽车装备、电子商务及物联网、电子集成器等项目建设,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立足开发优质的水资源,推进水电镁一体化以及富氢水、小分子水开发等项目,加快发展新能源和高端饮用水产业。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支持商丹省级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启动建设洛河市级工业园区,完善园区管理、投融资、财税分配等体制机制,着力打造丹江和洛河两大产业长廊。坚持“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10个县域工业集中区提档升级,完善创业基地和综合服务中心等配套体系,力争全年新增入园企业40户。
支持骨干企业发展。制定支持骨干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一批主营收入过10亿元的骨干企业,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综合运用税费减免、产品收储、贷款贴息、销售奖励等措施,帮助骨干企业和重点行业释放产能、扩大销售,力争主要工业品产销率保持90%以上。
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继续深化书记市长进高校进院所活动,强化“政企院”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循环产业链重点环节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尾矿综合利用、黄姜深加工和钒材料链条延伸等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推动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
(三)促进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按照“稳粮、扩经、强牧、兴药、优果”的思路,大力推行“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发展核桃等五大市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茶叶等十个县域主导产业,培育发展食用菌等十个地方特色农产品。从数量和质量上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总产55万吨左右。强化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新发展设施蔬菜6000亩。
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行“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的发展模式,坚持内育和外引相结合,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扶持一批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构建以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为主体,经营性服务组织为补充,形成一主多元的现代农业服务格局。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和品牌创建。全面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县创建活动,将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纳入区县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做好“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打造“山地农产在商洛”品牌。
加快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田水利、城乡供水和农村道路工程建设,加快实施丹江干流和10条中小河流防洪工程,新修基本农田7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万亩;完成1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解决10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实施130公里农村公路交通扶贫项目,完成100公里县乡公路改造,抓好168公里移民安置点配套路网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增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好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平公正规范运行,积极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有效途径。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促进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提升“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积极打造大秦岭旅游核心区。继续抓好大型旅游景区建设,加快商于古道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力争丹凤棣花文化旅游区、山阳天蓬山寨等景区开放运营,持续做好金丝峡5A和柞水溶洞、丹江漂流4A景区创建。深入开展“秦岭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推进旅游与农业、文化、小城镇建设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区县创建,依托中国秦岭生态旅游节,全方位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休闲项目,推进门票经济向综合产业、单体景点向全域旅游转型,实现过境游向目的地游、生态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力争全年接待游客达到3000万人次。
培育休闲养老健康产业。抓住国家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依托必康、盘龙、天士力等龙头企业,加强与陕西中医学院和中医研究院的战略合作,策划实施一批休闲、养老、康体、健身产业项目,加快构建集生物医药、保健食品、中医养生、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健康产业集群。精心筹办首届“环秦岭公路自行车”,培育高端养老和休闲健身两大品牌。
推进服务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物流、仓储、运输、包装等生产性服务业,引导商贸、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适应市场要求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开展,鼓励和推动金融咨询类中介机构发展,完成商南、柞水两县农村信用社改制任务,加快丹凤、山阳两县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支持长安银行网点向区县延伸,推进邮政储蓄银行网点业务向镇村延伸。全年新增贷款30亿元以上,实现各类保费收入10亿元。
持续繁荣城乡消费市场。加快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农民工工资支付到位,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大力培育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和信用消费,多渠道引进各类网络服务商,促进电子商务和信息消费发展。加强消费市场监管,着力优化消费环境,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