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 邓 马泽平
中国西部有两个“柴达木”,一个是青海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另一个是镇安县西部柴坪、达仁、木王三镇的简称。贾岛《题安业县》写道:“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宜是老禅遥指处,只堪图画不堪行。”就是“柴达木”地区的生动写照。上世纪90年代初,“柴达木”地区曾为商洛“依山致富”方针提供过重要借鉴。今天,在新一轮精准扶贫起步的时候,我们再次将视线投向这片神奇的山地……
整村推进 日新月异兰家坡
盛夏时节,郁郁葱葱的兰家坡上,白墙青瓦的陕南民居掩映在茂密的果林下,通畅的水泥路户户相连,鸟鸣鸡叫此起彼伏……站在镇安县最西部达仁镇兰家坡山顶俯视狮子口村,眼前一派和谐的农家田园风光。很难想象20年前,这里曾经是“半山腰上黄土坡,石板土房坡跟座,雨天出门两腿泥,东西来回靠背驮”的景象。
沿着水泥路走进狮子口村二组,路旁的桃树浓荫蔽路。没走多远,就来到了村民兰金柱的院落,但见主房厨卫错落有致,屋内空调、冰箱、宽屏电视、太阳能热水器等现代家电一应俱全。
58岁的兰金柱,家有六口人,子女都在外地打工。几年前,兰金柱种植了1000多棵桃树,由于交通不便,效益不好。“道路交通扼住了兰家坡几代人的致富咽喉,在泥巴小路上,不带行李步行到镇上都得40分钟,更不用说背瓜果卖了。”兰金柱告诉记者:“后来村里通过扶贫专项资金把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骑摩托车只用十分钟就到了镇上,果园才真的成了摇钱树。”
路修通了,村上又从7公里外接通了自来水,兰家坡的群众看到了新的致富希望。兰金柱介绍说,在镇上组织的科技扶贫培训会上,他学到了大棚蔬菜的种植,建起了西瓜大棚和反季节蔬菜大棚。“我这棚架都是上面扶贫资助的,你看我们这里昼夜温差大,西瓜虽不大,甜得很,当地群众都喜欢吃,再过几天这棚瓜熟了,保守算卖5000元钱没问题。”老兰在果林下还套种甘蔗,再自酿些甘蔗酒,利用酒糟养猪,一年纯收入超过5万元。
在兰家坡,和兰金柱一样利用农业产业致富的群众不在少数。退耕还林之后,段家喜养了500只布尔山羊,去年纯收入4万元;梅子岭板栗合作社种植大户李先德年纯收入3.5万元;茶叶大户姜正文今年茶园收入3万元……
一个曾经既不通路、还缺水,差点要整村搬迁的村子,不长时间就绽放了活力,狮子口村是怎样做到的?村文书姜正文给我们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你放眼看我们这真找不到一处平地,学校没有像样的操场,篮球一滚就到达仁河里去了。但是这里土壤好、向阳,很适宜农作物生长。”起初考虑整村搬迁,搬出去的话,政府补助几万元,自己还得筹出十几万元。钱从哪来?农民没有一点土地怎么生活?上级扶贫部门通过和群众座谈,了解到狮子口村的具体情况后,就在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精细化扶贫,改进了过去救济式漫灌式的传统扶贫,也算是精准扶贫的早期探索。
整村推进让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扶贫项目得到了群众的拥护,村民的产业致富积极性十分高涨。目前,兰家坡村284户1017人,发展高产茶园300亩、核桃示范园200亩、板栗3000亩、魔芋500多亩,还有了板栗、茶叶、养羊合作社。
持续扶贫 崛起产业致富村
行走在“柴达木”三镇之间,峰峦层叠,沟壑纵横,河谷深窄,道路崎岖,偶尔出现的小集镇,要么是农民从悬崖上抠出来的“巴掌大”平地,要么是从改河工程而来。
恶劣的自然环境,再加部分群众信心不足,开展扶贫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九几年,我响应乡上号召种植桔梗,结果桔梗丰收后没有人来收,只能扔在田埂上烂掉。2000年初,上面让家家户户种黄姜,最后也没人要,我种的几亩黄姜堆在楼上长成虫串串后才倒掉。现在黄姜价格好些了,却一点也没有了。”松柏村一组马先民提起过去几次产业扶贫经历,伤痛还历历在目。
当时,达仁镇象元村并没有闻风跟进,干部群众集中精力,瞄准茶叶做产业,不仅摆脱了贫困帽子,还成了远近有名的小康示范村,成了“柴达木”甚至是商洛的反贫困样板。如今,象元村茶园面积逾万亩,村民七成以上收入来自茶叶,去年人均收入接近万元。
其实,象园村茶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上开始引进茶叶种植,八九十年代,当地政府以茶叶为龙头,聘请江苏技术员进村指导茶叶种植科管。近几年,一些问题不断显现:茶树老化,产量很低;茶园缺水,导致茶树减产、旱死;茶叶上山了,但是茶农却下山了,产业路通不了;茶园兴起来,老百姓还担心卖不出去……
“要实现从输血到造血,必须改进过去“垒大户”“路边花”式扶贫,要出实招,办实事,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制滴灌扶贫模式。”记者采访当日,现场参与修建象元村至安康紫荆镇产业路的达仁镇一名干部如是说。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入村干部了解到当地群众修路诉求,发现这条路通后,既可解决茶叶下山难,又能在采茶期引进安康市的劳动力,所以镇村立马组织开工修路,现在工程即将竣工。“老百姓是脱贫的主体,扶贫要围绕他们转,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这名干部说道:“在象元村扶贫上,老百姓缺什么,我们就扶什么,老百姓担心什么,我们就解决什么。”
为了把准需求脉,不让扶贫“脱靶”,扶贫部门多次深入村组了解情况。茶农没技术,县扶贫局出资定期组织茶农开展技能培训;茶农希望改善茶园水、路问题,扶贫资金就向产业道路和灌溉设施建设倾斜;为了提高茶农低产茶园改造的积极性,扶贫部门为每亩茶园补助100元;成立茶叶公司、合作社、茶叶协会,实行“种植-采摘-销售”一条龙服务,解决茶叶销售后顾之忧;长期聘请移民搬迁户到茶叶公司打工,解决群众就业问题……
“以前村里一半都是贫困户,‘用钱靠救济,吃粮靠补助’。现在山变美了,人变富了。”象元村党支部书记黄正林介绍说,全村313户居民,存款20万元以上10多户,10万元左右的40多户,5万元左右的50多户,3万元左右的120多户,户均存款3万元。95户贫困户中30多户通过茶叶产业圆了致富梦。
依靠发展茶叶产业,象元村群众一天比一天富裕。村民张富春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张富春的家住在山垴上,三间石板房,出门不见路,生活相当窘迫。如今,张富春在修建了漂亮的小洋楼,室内装饰精美,出门自己开车,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户。“这几年还多靠了上级政府大力扶持茶叶产业,我自己的加上租来的茶园就有200亩,一年不出门就能挣上几十万元。”张富春笑着说。
在持续化、精细化、滴灌式扶贫,“柴达木”深山中涌现了栗札坪旅游重点村、安坪村板栗重点村、五一村蚕桑重点村、蒿坪村烤烟重点村、朝阳村魔芋重点村、胜坪村猪苓重点村等一系列产业大村。
精准扶贫 打通“最后一公里”
贫困地区发展终究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没有经济上的稳定来源,发展便很难有持续性。减贫脱贫,关键还在产业,但是产业要做强做大,关键要靠政府转变服务职能。
初夏的木王镇朝阳村,山上一望无际的核桃林挂着青果子,林下绿油油的魔芋禾铺满山坡,梯田边一行行碧绿的桑树整齐地延伸到远方。在漂亮的移民新村里,村党支部书记沈道方介绍说,几年前,村上建起移民新村,主要靠劳务输出脱贫致富。实行整村推进项目后,扶贫部门发现这里土壤适宜种植魔芋,于是就引导村民以核桃、魔芋为主导产业,辅助蚕桑和猪苓种植。现在,朝阳村75%的经济收入来自农业产业,仅魔芋产业一项就占到四成以上,劳务收入只占25%。
据沈道方介绍,其实群众最先对种魔芋还是有顾虑的,担心魔芋发展起来了,东西多了没人要。村上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镇安县魔芋龙头企业雪樱花公司和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合同,公司上门收购,确保销售渠道畅通,公司和合作社还定期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扶贫和信息扶贫,确保种植户能致富。正是这样,该村魔芋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很多在外打工的看到家门口就能致富,也纷纷回乡发展农业产业。
谈起朝阳村魔芋产业的发展壮大,长期从事扶贫工作研究的市扶贫局调研员任杰表示,那是市场对接到位、政府服务跟上集中体现。“精准扶贫重在‘准’、贵在‘精’、落在‘效’。说直白些,就是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作风,扑下身子搞好服务。扶持发展产业,不能人云亦云盲目上马,项目一小车,市场不对接,导致产业前边扶后边倒,多少年也形不成一个像样的产业。必须一村或一镇突出一项产业,实行产、供、销一条龙,从一家一户的产品生产到以村镇为中心的产品聚散,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品牌。政府部门的规划布局和系统服务很关键,把商洛的绿色农业组成一个有机的循环产业链,才能支撑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曾多年关注和研究扶贫工作的潘凌烊教授认为,以往发展产业,政府只注重生产主体的扶持和发展,忽视了服务主体的扶持和发展,产业扶贫单腿跳。现在实行精准扶贫,政府要重在服务上做文章,搭建平台,整合信息,培育主体,健全网络,真正建立起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生产农户的服务网络渠道,确保产品销售渠道畅通,老百姓一家一户的分散式生产就会自然沿着这个渠道形成洪流式的专业化产业,那么产业化的发展就会由单腿跳变为双腿跑,从而步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李克强总理今年1月在陕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我们要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作为西部欠发达山区的商洛,扶贫开发走过了艰苦探索的道路,面对新一轮精准扶贫,标准更高,要求更严,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狮子口、栗札坪、象元、朝阳等一大批村子在精准扶贫中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更多人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