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李文实 周福才 赵太平)今年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也是商洛被国家批准为革命老区30周年。
30年前的1984年5月,国家财政部函发陕西省人民政府:“你省陕北、陕南等地区都是老革命根据地。那里的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里,为革命事业曾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从此,商洛七县(区)全部被国家批准为革命老区。
80年前的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实行战略转移,12月8日进入商洛。到1935年7月30日继续长征北上的8个月时间里,中共鄂豫陕省委带领包括商洛人民在内的根据地军民,创建了以商洛为中心区域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9月16日省委率部到达陕西省延川县永坪镇,同陕甘红军胜利会师,成为4路红军长征部队中先期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队伍。此后,根据地又在中共鄂豫陕特委领导下,红74师坚持根据地斗争直到1937年4月。对根据地的存在,《人民日报》曾载文称:这块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为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作出了重大贡献”。
俯瞰历史长河,这两个节点在商洛党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商洛老区之所以得到党和国家批准,其脉络源头又离不开鄂豫陕根据地那一段辉煌的历史岁月。鄂豫陕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的关键时期,存在2年零4个月时间,此后便被长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重新走入世人的视野。商洛党史机构成立之时,与根据地相关的历史资料处于空白状态。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全面铺开后,我们就将根据地史的研究列为商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工作的头等任务,给予了特别关注。由于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在商洛,陕西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因而涉及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便或多或少一直伴随着整个党史部门的发展进程。总体来说,征集资料编史约有12年,转入研究宣传则达20余年。有幸的是,我们3人作为商洛党史机构成立30年间,先后担任过商洛地(市)委党史研究室的主要负责人,虽然年龄有别,工作经历各异,现在又都已退休或转入其他工作单位,却在不同时期从事了与之相关的同一项事业,并尽各自的最大努力,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的征集挖掘、研究撰写和宣传普及持续推向高潮。也正是因了这项事业,我们都始终难以割舍那份党史情怀,无法忘却那段工作历程及其中蕴藏的辛苦与欢乐。
对地方党史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前是不可想象的,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再加之后来10年“文革”的冲击,依然没有能够得以实施。直到近半个世纪后的1981年全国安排后才开始征集资料,而此时早已物是人非,难度可想而知。党史征集人员进中央档案馆查抄历史文献资料,到全国各地访问老红军,下农村基层调查,往返北京找老一辈革命家核实资料,凭着对工作的满腔热情不辞劳苦,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1984年就被省委批准将“鄂豫陕游击根据地”改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还原了历史本来面目。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涵盖陕西、湖北、河南3省交界地带,专题属于全国性质。遵照省委编辑上报“专题资料集”的指示,我们和3个省相邻的8个地市亲密合作,经过8年紧张有序的工作,编成资料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上报,中共党史出版社1989年列入“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公开出版发行。资料集收录历史文献、当事人回忆录、地方调查一应俱全,在省委党史研究室领导同志的亲自指导下,省、地合作编成《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史略》,1992年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电贺:“这部史书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党史研究的新成果”。3省8地市12年的努力,共同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告慰了为创建这一根据地积劳成疾、病逝龙驹寨(即今丹凤县城)的鄂豫陕省委书记徐宝珊和为捍卫红色政权而献身并载入《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英名录》770余名烈士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