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动能,推动发展成效明显
商洛镇村综合改革的创新与实践,进一步优化了镇村经济布局,促进了人口、产业聚集,推进了村域经济规模化布局、产业化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呈现出结构优化、要素聚集、职能转变、服务提升、发展加快的崭新局面。
一是大力培育优势产业,村域经济蓬勃发展。以打造商洛特色农业“八大件”为重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着力构建商洛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全市共创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59个、“一镇一业”示范镇18个,创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4个。
二是移民搬迁加快推进,加速了城镇化进程。以镇村改革为契机,把撤村并镇与移民搬迁、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加快移民搬迁和新型社区建设,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拉大了城市框架,加速了城镇化进程。2015年,全市将累计完成移民搬迁8.5万户31.7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49.5%,较2013年净增3.97个百分点。
三是精心打造美丽乡村,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出台了《关于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决定》,在全市范围内确定了8个示范村,集中力量重点打造。一年来,相继实施整村搬迁3个,连片治理空心村4个,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四是着力创新体制机制,行政效能全面提高。立足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创新设立的“六办三站”,健全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镇办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强化了镇办在发展经济、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在市县城区周边撤镇设办,新增街道办事处8个,提升了城市服务效能。在全市28个撤并镇原驻地设立26个便民服务中心,有效解决了镇村撤并后群众办事不便的问题。同时,在镇办全面实行“五项制度”,镇办干部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不断增强,纪律作风明显好转,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五是积极扩大基层民主,社会治理能力显著增强。采取公推优选村干部的办法,让党员参与议事,让群众参与决策,提高了村级党组织统筹事务管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在2000人以上的村设立新型农村社区,设立便民服务大厅,建立了干部坐班代办、上门代办、流动代办工作制度。在部分偏远高寒山区,建立群众代表工作室制度,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实践经验,带来启示值得借鉴
镇村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担负着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重要职责。商洛实施镇村综合改革的创新实践证明,只有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政策配套、协同推进,才能确保改革顺利推进,进而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商洛作为陕南贫困山区,地理地貌千差万别,撤村并镇绝对不能简单搞“一刀切”。在这次镇村改革中,商洛撤并的28个镇,有13个面积小且人口少,难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中心;有14个面积虽大但人口较少,行政管理服务成本偏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撤并这些镇,符合省委要求,契合商洛实际,顺应群众意愿。实践证明,在推进镇村改革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既要合理调整经济布局,促进人口、产业聚集,也要兼顾方便群众,赢得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千方百计获得改革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才能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加速形成区域发展优势。
二是必须坚持发展优先、制度保障。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在这次改革中,商洛坚持从区域地理、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实际出发,依托现代工业园区、特色农业园区、新型城乡社区、精品旅游景区,系统思维、科学谋划,因势利导、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整合、要素聚集,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坚持制度跟进、政策配套,完善机制、提供保障,充分调动镇村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把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找准两者的结合点,以改革促进发展,才能更好地释放改革红利,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