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时事综合

产业精准脱贫的商洛实践创新

产业精准脱贫的商洛实践创新

2016-07-25 08:30:20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本报记者 贾鹏里 通讯员 王英 沈加华

  7月21日,我市与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签署《开发性金融“十三五”合作备忘录》,同时建立商洛市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1个月前,市政府与国开行陕西分行在西安签署《建档立卡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合作协议》,国开行陕西分行将为商洛市提供70亿元贷款,为洛南县提供16亿元贷款。今年年初,市政府与省供销合作总社签订创建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市合作共建框架协议,确定企业作为产业脱贫的主体,通过加强政府、企业、贫困户的合作,配合支持、补齐短板、实现共赢。

  产业精准扶贫是把资源变资本、把投资变股金、把农民变股民,进而推进农业产业化、投资资本化、企业市场化的根本途径,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路径,是实现政府、企业、贫困户“一举多赢”的关键环节。目前,商洛701个贫困村16.13万户49.05万名贫困群众,其中产业扶持脱贫8万户27.69万人,占贫困户和人口的49%和56%。实施产业精准扶贫脱贫,对于确保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实体经济

  产业精准扶贫的牢靠基础

  2014年以来,商洛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思路,依托现代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经营大场大户、金融扶贫贷款创新等新型实体经济,形成了具有商洛特色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促使脱贫攻坚始终建立在实体经济的牢靠基础之上。

  依托工业园区,推行“政府+企业+基地+贫困户”,增加就业收入。近年来,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和10个省级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集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六成以上。市、县区政府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激励,园区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同等用工条件下优先聘用贫困家庭劳动力,想法设法增加贫困群众就业收入。譬如,商南县域工业集中区5家规模企业和49家小微企业提供了40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356人是城关街道办的贫困户。企业领导机构成员主动包抓联系,承诺贫困户务工人员每年至少2万元左右工资性收入。商州荆河生态工业园区内的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北宽坪、腰市、大荆等镇建立了3000多亩的万寿菊、油葵种植基地,带动贫困户500户,户均增收800元。

  依托农业园区,推行“政府(供销社)+龙头企业+贫困户”,增加分红、就业、销售收入。现代农业园区作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试验田”,通过流转农户土地,农户获得土地出让收益;吸纳农户务工,农户获得工资收入;帮助农户销售特色农产品,农户获得销售收入。我市筛选丹凤华茂、洛南天玉、坤元3家企业作为全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企业,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500万元,带动2500户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和收益分红实现脱贫。丹凤县民乐现代农业园区,依托设施蔬菜基地、果蔬贮藏配送、农副产品深加工、食用菌种植加工,与360多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实现了园区带动、互促双赢。商州佳骞现代农业园区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流转土地2180亩,辐射带动周边1500多户贫困户从事果蔬种植和生猪养殖,贫困户户均增收1.2万元。

  依托专业合作社,推行“政府(扶贫开发公司)+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增加产业经营收入。我市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资金扶持、专业合作社带动”的思路,着力培育扶贫产业园区、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村级经济组织,通过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促使企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社、参股分红、流转土地,与贫困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洛南广汇兔业合作社在保安镇杨庄村牵头成立了合作分社,为社员提供断奶仔兔、全价饲料、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等产业化服务,带动全村15户贫困户发展肉兔产业,贫困户饲养200只肉兔,当年出栏10茬即可实现脱贫。商州区牧护关镇香铺村香菇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村级经济组织+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依靠村建香菇大棚吸纳40户贫困户发展香菇20万袋,帮助他们发展产业稳定脱贫。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相关阅读
  • 商洛市银行业债权人委员会成立

      本报讯(何剑波)7月20日,商洛市银行业债权人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丹凤县召开。市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负责人参加会议,并就全市18家重点企业银行债权管理签订了债权人委员会组...

    时间:07-25
  • 宣传部举行学习“三项机制”暨“两学一做”第二次研讨

      本报讯(记者李敏)7月20日,市委宣传部机关支部举行学习“三项机制”暨“两学一做”第二次专题研讨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淑慧出席并讲话。   会上,宣传部领导班子成员原文学习了省委...

    时间:07-25
  • 发展产业实体完善利益联结

      本报评论员   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始终是脱贫攻坚的主要渠道。只有贫困人群最大限度消减之后,救济式扶贫才能真正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实践证明,依托产业实体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

    时间:07-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