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新型职业农民,推行“政府(扶贫开发公司)+能人产业大户+贫困户”,增加产业经营收入和务工收入。目前,全市1736名职业农民中,高级职业农民21人,绝大多数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产销大户、合作社带头人,极少数是现代农业园区的领办者。像丹凤民乐现代农业园区创办人魏万林、洛南宏泰金银花合作社理事长郭夏锋,他们的辐射带动功能很强。商州区银明村生态养鸡能手任福山,借助产业化扶贫项目扶持,养鸡规模由最初的300多只发展到散养5000多只、笼养1万多只,辐射带动村上40多户贫困户发展生态养鸡,提供技术指导并负责保价回收。洛南县合兴村苦参种植大户李虎民,流转土地105亩,常年聘用30多名贫困劳动力除草、采种、挖药材,支付工资20多万元。
依托金融创新,推行“政府(财政)+金融机构+产业协会+贫困户”,增加产业营销收入。针对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资金短缺、贷款难、担保难问题,我市先后出台了《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指导意见》《脱贫攻坚金融扶持办法》,由县区财政出资或整合涉农资金,设立扶贫贷款担保基金,由金融机构按不超过1:10的比例扩大贷款投放,为贫困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扶贫贴息贷款,探索建立了财政扶贫资金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的新型扶贫融资机制和金融扶贫新模式。目前,全市共建立扶贫贷款储备金2.3亿元,可撬动金融信贷资金22亿元,可为4.4万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全额贴息”的扶贫贷款。
同时,各县区还创造性地探索创新了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多种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共同汇聚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融合联动
产业精准脱贫的强大合力
商洛推行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基本思路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本途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经营主体为依托,以产业扶贫资金为支撑,因地制宜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稳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基本原则是坚持产业脱贫主体责任、坚持资金保值增值、坚持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根本保证是始终围绕脱贫攻坚目标,坚持科学领导体制和高效运行机制,把握主要脱贫途径和重点攻坚举措,特别是通过实施“十百千”工程,进一步筑牢了基层堡垒、凝聚了攻坚合力、加快了追赶超越。
组织领导精准,创建规划到位。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既有工作基础上,我市另外成立了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充分发挥省供销集团和市扶贫、供销、财政、审计及试点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有关县区、企业开展调研,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听取县区、部门、企业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夯实相关责任。洛南、丹凤两个试点县抽调业务人员,充实工作力量,专门负责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工作。3家试点企业抽调专职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精准扶贫、与贫困户对接等工作,目前已与1559户贫困户签订了精准扶贫协议,确定了“一户一策、一人一法”扶持措施。
产业定位精准,注重因地制宜。我市始终将产业开发作为群众脱贫的基础,做到产业扶贫与县域经济实力相结合、与群众意愿相结合、与企业主营产品相结合。丹凤县依托华茂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养殖业,激励和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养鸡、到企业就业、发展运输业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洛南县依托天玉公司、坤元公司,动员贫困户种植核桃、万寿菊。市政府先后下发了《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管理办法》等,从资金、环境、政策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扶持内容。目前,7500万元省级精准扶贫资金全部以入股方式注入3户试点企业,试点企业股权确认全部完成,丹凤、洛南县政府分别给予了资金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