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时事综合

产业精准脱贫的商洛实践创新

产业精准脱贫的商洛实践创新

2016-07-25 08:30:20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市场主体精准,带动作用凸显。丹凤华茂公司依托散养鸡养殖基地建设,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规划用3年时间,带动贫困户900户3000人从事肉鸡养殖、加工、运输等相关产业,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86万元。目前已落实到华茂公司就业57户189人、养殖基地就业72户216人,达成养殖协议203户712人。洛南天玉公司主要发展核桃加工项目,计划建成良种核桃示范基地1万亩,带动贫困户808户,预计可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安排贫困户进企业务工60人。洛南坤元万寿菊公司计划发展万寿菊7000亩,建成万寿菊颗粒生产线3条,收购加工万寿菊3500吨。预计带动580户贫困种植户,户均增收2000元,吸纳50多名贫困户劳动力务工,人均年增收两万元以上。

  保障措施精准,多方联动推进。根据全市《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整合扶贫、供销、农业、林业、水务、民政等部门力量,不定期对试点工作进行研判,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确保措施对路、路径正确。市上建立脱贫攻坚信息监测中心,县区建立脱贫攻坚作战平台,镇办建立脱贫攻坚指挥所,村(社区)建立脱贫攻坚工作室,逐级绘制脱贫攻坚作战图,实行“挂图作战、按图销号”,形成了覆盖7个区县、98个镇办、701个贫困村的市县镇村四级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动态管理的脱贫攻坚信息平台,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有序开展。

  责任落实精准,行政推动有力。按照“党委总揽、政府主导、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要求,建立了“市县镇村户”五级脱贫攻坚组织体系,抽调3300名干部成立1009个脱贫攻坚工作队,驻村入户开展结对帮扶。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从市直单位选派10名副县级干部到县区挂任党政副职,选派100名副县级后备干部和优秀年轻科级干部到98个镇办挂任党政副职,选派1280名有农村工作经验或涉农专技特长的优秀党员干部挂任第一书记,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格局。

  利益联结

  产业扶贫脱贫的实现路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商洛产业精准脱贫工作,要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大资金集中投放,精准产业扶贫措施,重点扶持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各类市场经营主体,以企业为主体、资本为纽带、扶贫资金为权益,赋予其帮扶贫困户脱贫的主体责任,强化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扶持带动到户”为“效益受益到户”,建立贫困群众多途径、多渠道的稳定收入来源。

  完善实施模式。按照省政府关于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工作要求和市政府、省供销总社创建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市合作框架协议,探索完善“政府(省扶贫办)+省供销总社(省供销集团)+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政府(县区扶贫开发公司)+市场经营主体(市域内各类企业、扶贫产业园区、扶贫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政府(县区扶贫局)+扶贫开发公司+金融机构+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重点遴选产业经营主体、筹措精准扶贫资金、明确收益分配方式,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创新脱贫实践。除了全市“三带一创”农业产业精准脱贫模式,鼓励各县区继续创新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产业脱贫实践,共同丰富产业精准扶贫的时代内涵,始终彰显脱贫攻的最终价值效果。譬如,商南县在部分涉农企业推行的“四借四还”产业精准模式,商州区在广大农村普及推广的淘宝电商扶贫模式,镇安县尝试创新的金融扶贫模式,均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应当继续加以扶持、完善,在具备相似条件的地方予以推广。

  鼓励跨界脱贫。实施产业精准脱贫,不能眼光仅限于农业和农村领域。工商企业、三产服务、精品景区、线上线下,只要是发展产业实体经济的地方,都可以是产业精准脱贫的第二战场。动员社会、企业提供脱贫攻坚阵地,鼓励贫困群众根据自身特长跨界创业,跳出农村实现脱贫,通过务工实现脱贫,同样是产业精准脱贫的趋势和方向。

  • 相关阅读
  • 商洛市银行业债权人委员会成立

      本报讯(何剑波)7月20日,商洛市银行业债权人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丹凤县召开。市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负责人参加会议,并就全市18家重点企业银行债权管理签订了债权人委员会组...

    时间:07-25
  • 宣传部举行学习“三项机制”暨“两学一做”第二次研讨

      本报讯(记者李敏)7月20日,市委宣传部机关支部举行学习“三项机制”暨“两学一做”第二次专题研讨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淑慧出席并讲话。   会上,宣传部领导班子成员原文学习了省委...

    时间:07-25
  • 发展产业实体完善利益联结

      本报评论员   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始终是脱贫攻坚的主要渠道。只有贫困人群最大限度消减之后,救济式扶贫才能真正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实践证明,依托产业实体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

    时间:07-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