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央吹响脱贫攻坚战冲锋号之后,以移民搬迁脱贫一批为“当头炮”的“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已成为地方党委、政府必须担当的政治责任。陕西立足实际,决定在优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同时,同步统筹推进避灾、生态和其他类型搬迁,这是破解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城镇化的最佳实现路径。身处大秦岭的商州,是陕西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立地条件差、产业发展滞后,虽然在“十二五”期间已实施以避灾为主的移民搬迁1.35万户5.36万人,但“十三五”期间仍有124个村35072户110165人需要脱贫摘帽,特别是11582户40426人群众需要通过搬迁实现脱贫,这将是脱贫攻坚进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将搬迁转变成贫困人口脱贫与实现发展的机遇,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搬迁,而是需要应用系统思维和方法进行统筹安排。
跳出搬迁看搬迁
新阶段的移民搬迁是以“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摒弃简单复制农村的理念,坚持集中安置为主,以建档立卡贫困户、避灾户、生态户等搬迁为重点,综合实施产业、教育、生态扶贫和兜底保障等各项脱贫措施,协调推动搬迁地区的人口聚居、要素聚合、产业聚集,实现如期脱贫、现代农业、城乡一体发展一举多赢目标。从全区的脱贫攻坚任务看,近1/3的贫困人口要依靠易地搬迁拔掉穷根,只有把脱贫搬迁摆在首位,再加上产业扶持和其他配套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实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的目标奠定基础、创造条件。通过移民搬迁可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面貌,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加快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产业工人、经营主体转型,促进农民的职业化与现代化;也有利于实现公共资源配置与人口聚集同步同向,提高财政投资效益,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能激活发展内生动力,带动建筑业、建材物流、家居装修等行业快速发展,撬动生态旅游、新型工业、大众创业、餐饮服务等产业联动发展。可以说,抓移民搬迁就是抓脱贫攻坚、抓“三农”工作、抓城乡统筹、抓发展短板,是当前增投资、稳增长、促消费的有力抓手。
顺应规律谋搬迁
尊重自然、顺应规律是任何工作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实施移民搬迁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和群众意愿。首先应坚持规划先行,统筹研究对象怎么定、人往何处搬、房子怎么建、配套如何搞等问题,尤其要把集中安置作为基本原则和硬指标,做到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避开洪涝灾害威胁区、避开生态保护区、避开永久基本农田“四避开”,靠近城镇、靠近园区、靠近新型社区、靠近中心村“四靠近”,达到房产能升值、增收有保障、基础配套强、公共服务好“四达到”。其次是因地制宜选择安置模式,充分组织干部认真调查了解每名搬迁对象的发展诉求、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和搬迁意愿,依托区位优势,依托小城镇、旅游景区、当地企业和产业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创新安置模式,实现搬迁与生计重建的有效衔接。第三是优化安置点选择,为搬迁户发展创造条件。安置点的选择关系到移民群众的社会融合与适应、社会关系网络与生产生活系统的重建、移民及其后代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等。在选择安置点时,应充分结合沙河子省级重点镇建设,“一体两翼”建设区域主干道内夜村、大荆、腰市、板桥及各个其他区域中心镇等特色镇建设、“绿道”和“美丽乡村”建设,合理谋划、布局移民(脱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鼓励搬迁群众进城入镇,引导搬迁群众由零星分散向集中有序转变,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向市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