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发展环境,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既事关国家长远发展,更事关我市“十三五”规划和2020年各项目标任务实现。根据调研情况,就推进商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如下:
(一)优化政策环境,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简政放权,提升政策供给水平,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政务环境。加快制定我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借鉴渭南市、哈尔滨市经验及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以优化政策环境,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把握国家政策机遇,发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的引导作用,引导项目符合国家申报方向,将社会资源和市场空间向有前景有优势的行业倾斜;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鼓励金融机构积极调整信贷政策,积极消除金融抑制政策,加快取消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争取资金政策方面的不合理限制,释放民企发展活力;进一步采取措施,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税费问题、人才问题、土地流转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促实体经济发展。
(二)发挥特色优势,补齐农业短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事关我市49万农民2020年以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事关全市追赶超越和“十三五”规划目标实现。因此,要立足商洛农业发展实际和市场要求,抓重点、优特色、转方式、提效益,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产业价值链。
突出重点,抓农业有效供给。以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市为总抓手,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实施、园区化带动”的思路,围绕“特色农业八大件”和生态茶果、生态种植、生态养殖、道地中药材四大产业基地,实施高产增效工程。做大“茶叶之乡、核桃之都、秦岭药库”品牌工程。实施蔬菜、食用菌绿色无公害防控工程,做亮西安菜篮子工程,实施畜牧业效益倍增工程,做优传统农业,做强现代养殖业。推进五大商药种植,建设西北中药现代产业基地和西部药都。推广“人才、资金、技术”三集中模式,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进一步调优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保障全市农业有效供给。
延长链条,促产业融合发展。发挥
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形成接二
连三的产业链,促进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与流通服务业有机结合。重点打造“农旅结合”“农工结合”“农商结合”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农业与现代物流、农业与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将农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以“产业+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促进产业大发展、农民脱贫致富。探索发展“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积极推动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提质增效,建现代农业园区。积极推进我市特色农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养殖园、果蔬示范园建设,积极打造商洛地理标志和绿色生态品牌产品。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工作。全面开展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县活动,着力建设一批集产品生产、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市场营销等为一体的特色现代农业园区。
生态引领,走特色发展之路。打好“生态商洛”这张牌,加快推进“秦岭生态食品”、“秦岭绿色食品”、绿色杂粮等生态食品建设,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态循环农业。积极发展大秦岭绿色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大力支持具有商洛特色和绿色生态优势的农产品加工,开创龙头企业带动和特色品牌引领的商洛农业快速健康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