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药,或是毒药?
一名在北汽集团旗下就职的专职司机透露,首汽集团未来将会在统一安排下,陆续对旗下原来的奥迪车进行更新,换成上市不久的红旗H7。目前首汽旗下的国宾车队,已经有序更换了一批车,为的就是在接送外宾和部长级以上代表团时,使用国产的高级轿车。
从各方面看,政府对于推动使用以红旗为代表的国产车的力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通过这一届新领导班子,改变一直以来国车使用进口车与合资车的惯例。之后再由官而民推而广之,实现上行下效的效果。从官车市场切入,慢慢进入私车消费市场,这正是奥迪在国内发展道路上的一道完美曲线,很显然,红旗正试图复制奥迪的成功模式。
红旗想要承担起国车的形象,最终必须要征服私人消费群体,这是毋庸置疑的。“当今任何一款产品想做大,必须要在私人市场成功。因此红旗开发时面向的是私人市场和公务市场。”在红旗H7的上市发布会上,一汽轿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张晓军如是说,张晓军此前是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执行副总经理,他最清楚奥迪在中国曾经的发展套路,对于带领品牌实现由公到私的过渡,想必他最有经验。
然而,最有资格背起政治任务的红旗,在市场化的征伐道路上,老实说,并无任何成功的经验。资料显示,从1958年到停产的1981年,一汽共生产各型号红旗轿车1540辆,同时累计亏损6000万元。在计划经济年代,红旗订单全部来自政府采购,红旗单车成本最低时为6000元,1968年高达22万元,而售价多年来均为4万元。除了巨亏,红旗从来没有产生过利润。第一辆被收入普通消费者家中的红旗轿车出现在1993年,一位叫王文干的浙江农民企业家,以私人身份买入了刚刚恢复生产的第一辆红旗车。或许作为商品的身份,红旗并非最合适的。
红旗其实为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先成为奥迪,然后再超越奥迪。对于奥迪目前在国内的表现,红旗的目标算得上伟岸。虽然从新上市的红旗H7的造型来看,很容易就能找到奥迪A6的痕迹,而且在红旗不长不短的“人生”道路上,奥迪一直如同其最亲密的影子,但,红旗毕竟不是奥迪。同一颗药片,某人吃了能治病,另一个人吃了就可能是害病。
前期先占领官车市场,后期向私人消费市场过渡,这一路径的确曾经帮助奥迪在中国取得先发优势迅速上位。八九十年代,中国公车采购的红利几乎被奥迪一家独享。官车效应发酵出来,那个年代多少私营老板都以开着与官员同款的奥迪为荣,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发家之后买的奥迪100,虽然在荧幕前惊鸿一瞥,已经足够诠释那些年奥迪在中国的盛况。
如果奥迪就此满足于官车的定位,恐怕就不会出现之后ABB在国内精彩肉搏好戏的上演。官车形象果然成为一把双刃剑,它在聚拢事业有成的年长者时,也让年轻的消费者渐渐选择了远离奥迪。
不过奥迪并没有让自己被桎梏太久。造型漂亮、年轻化、进取、科技,奥迪开始不断地强化一些更鲜明和与时俱进的标签,让品牌的个性更具锐度。看看街头越来越多令人惊艳的奥迪车,你就会确信奥迪的品牌形象正在发生质的改变。
时代在变迁,那个车型与品牌贫乏到选无可选的年代早已一去不返,现在是真正的狼多肉少竞争惨烈。而中国的消费者也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忠诚度,红旗要想步奥迪的后尘,显然会比奥迪面临更大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红旗理应知道,要想做大品牌,进入官车市场只是第一步,私人消费者才是红旗成功复兴的终极任务。所以在车型的设计和规划上,红旗需要更多地考虑普通消费者的喜好与需求。
过度强调奢华定位与老迈的造型设计,或许会使红旗作为商品的身份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根据《汽车公社》近日与新浪汽车联合进行的《关于红旗H7等自主品牌成为新“国车”》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于红旗车不太感冒,而少数人表示愿意购买的理由,是出于对民族品牌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