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透露,目前在中国已有1/3的富豪表示将削减自己对奢侈品的购买计划。"过去调查发现,珠宝和手表的销售常与送礼分不开。但是今年手表和珠宝交易量比上年同期下滑明显。而且很多中国人喜欢通过网络购买更加便宜的奢侈品,在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如何善用网络并且保持高端品牌个性和品位,已经成为精确沟通的首要命题。"高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购买地由海外转战内地
一方面,面对低迷的消费市场,众多奢侈品牌提早改变销售策略,以打折促销方式拉动消费。另一方面,一个显著变化是:中国内地首度超越香港和欧洲,登顶成为中国奢华品消费者的首选购买地。
"中国消费者的海外购买导致了很多市场业态的变化:香港和内地市场的价差日益缩小;因此消费者不再愿意长久地持币等待。" 寿玉滢告诉记者。她认为,随着近年中国消费者海外购买欲望的高涨,给奢侈品行业带来很多微妙的变化,比如欧洲和中国香港地区都注意到来自内地的中国人的消费实力,一方面大力促销,另一方面也抬高价格。
记者调查发现,今年内地专柜虽然全面调价,但是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专柜也都全面调整了奢侈品价格,其中香港调价幅度尤其明显,如ClassicFlap系列的"Jumbo大号",从原来的39600港元涨到了44700港元,涨幅为12.88%。而欧洲、美国也全面调整了价位,国内外差异已经显著缩小。业内人士分析,皮革、裸钻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奢侈品调价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奢侈品牌本身的运营策略也是调价的因素之一,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不涨价就意味着贬值。这使得消费者海外购买的"实惠"不及以往,也促成他们转战内地。
对此,寿玉滢认为,中国的消费者已经对奢侈品消费呈现一个逐渐成熟和理性的回归过程,不再疯狂追逐。这样的消费心态使人们面对奢侈品的购买热情逐渐减弱,再加上房地产市场不景气、证券市场的低迷,消费者手中的现金流减少,"今后这段时期对奢侈品牌而言是个重要时期,品牌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限量版,原产地保障、专卖店(而非品牌集成店)、价格差异、合理铺货与专业中文导购都是吸引中国消费者的重要砝码。"寿玉滢如是认为。(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