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基建财务领导班子决策”成高校腐败高发区中纪委要求校长书记严把“四关”
高校一把手能否把住“腐败关”
谁来严把工程建设关?谁来严把财务关?又是谁来严把招生关和领导班子决策关呢?以反腐工作部署看,这个“主语”应当是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而问题是,近年来高校腐败频发,问题就出在这个“主语”上
□视点关注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称,招生和基建领域腐败的查处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行贿过程都是个人对个人,不会留下任何凭证
法制日报记者 杜晓
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近日带队赴湖北武汉推动高校反腐,并在武汉地区部属高校领导干部会议上明确提出,“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要提高认识,强化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切实把反腐倡廉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尤其要加大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力度”。
“教育部门选择在武汉召开会议,颇有深意。”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今天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称,在湖北这个地方倒下的校级干部为数不少,尤其是在2009年,先有武汉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和原常务副书记龙小乐涉嫌巨额受贿被批捕,后又曝出武汉科技学院院长张建刚被“双规”的新闻。在此之前,武汉科技大学原校长刘光临、原党委书记吴国民,武汉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李海婴,三峡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少岚,湖北大学原副校长李金和等十几名高校领导干部,都倒在了权钱交易上。
事实上,不仅仅是在湖北武汉,高校腐败案在不少地方都呈现出增长的势头,曾经被视为“一方净土”的象牙塔声誉也因此急转直下。
随着高校腐败案件的升级和扩大化,高校行政化弊端逐渐成为众矢之的。“高校的腐败和官场的腐败有什么区别吗?”一所高校的退休教师汪平(化名)在听到中纪委推动高校反腐的消息后,脱口而出反问记者,“高校腐败的受益者说到底还是那些有行政级别或是握有行政权力的管理者,普通教师能腐败得起来吗?”
基建、财务、招生、后勤,已成为高校腐败高发领域;在高校干部的权力逐渐扩大、官职增多并逐渐掌握一定的高等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权钱交易很容易发生
“总的来看,高等院校职务犯罪现象呈现数量上升、范围扩大的趋势。”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一位负责人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海淀区检察院地处我国高校最为密集的地区,区内共有39所高校、22所成人高等院校和民办高校。也正是由于此,海淀区检察院在办理高校职务犯罪案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据这位负责人透露,海淀区检察院曾对1998年至2008年10年间办理的教育系统职务犯罪案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在高校的职务犯罪案件为46件55人,占教育系统职务犯罪案件总数的85%。
从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的统计数据表明,这种现象有增长趋势:在此期间,海淀区检察院共办理教育系统职务犯罪案件7件12人,其中发生在高校的有6件11人。
“高校已成为腐败犯罪新的高发区。”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不久前出版的2010年中国教育蓝皮书中也作出了这样的判断。
来自海淀区检察院的调研显示,近10年来,高校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主要集中在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3种罪名上,其中贪污案件最多;犯罪主体主要集中在学校领导、主管财务的人员、后勤管理人员。其中尤以主管人财物审批和受委托经营、管理、经手公共财物的人员居多。
曾给全国许多高校讲过反腐课程的知名反腐学者、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林喆认为,在高校干部的权力逐渐扩大、官职增多并逐渐掌握一定的高等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权钱交易很容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