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节 礼节在古代为人重视,大为提倡。中国号称文明古国,又称礼义之邦。商洛礼节有婚礼、丧礼、朝祖礼、祀土礼、祭礼、还宾礼、冠礼等。每个礼都含有不同的规程和内容。明清到民国,男的都行叩头、作揖,女的行“拜月礼”(即双手于左腰前,身略蹲,低头),学生对老师行脱帽鞠躬或举手礼。现在通行鞠躬礼、握手礼。
婚丧礼节
婚俗 几千年间一直沿续着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制度,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婚女嫁,一般要经过撮合、相亲、订亲、结婚四道程序。清末民初以前女的一般不出门。“撮合”,即男女双方在订婚前,由男方央约媒人去女方说合,真所谓“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双”,“是媒不是媒,得跑两三回。”以合“八”字,无相克为先决条件。“相亲”,指男女两家合意,男到女家相亲,如若相中,男方邀女方择日看家。“订亲”,就是约定时间,由男方家长、族长和儿子,携带礼酒、礼肉、礼金、衣物,俗称“四色礼”,到女方家“送彩礼”,建立婚姻关系,虽不受法律保护,但无论一方,无正当理由不能废止婚约。“结婚”,民间称“娶媳子”,就是由男方“发媒”向女方送喜期——结婚日期。正式迎亲这一天,新郎新娘从头到脚全换上新妆。富人家两顶轿,加上旗、牌、伞、扇、乐队等,到女方家迎亲,热闹非凡;穷人家只一顶轿,其它皆无。礼义一毕,新娘上轿,娘家所陪嫁妆,随轿同行。到了男方家,男方设有天地祖宗神位大桌,桌上放有“滕子斗”,斗里装上粮食等物,然后新郎居左,新娘由男女双方各出率娘一人打开轿帘扶着顶有红盖头的新娘下轿站右。这时由礼宾先生提着“五谷斗”(内盛谷节草、核桃、栗子、枣和五谷杂粮)边撒边喊:“一撒五谷两路开,青龙白虎出会台;二撒五谷笑盈盈,穆柯寨上穆桂英;三撒五谷登科榜,辈辈皆出状元郎;五谷一撒金路开,有请新人回家来”。也有这样喊:“夫妻交拜入洞房,新郎双脚踩四方,天长地久儿满堂,后辈尽出状元郎。”还有的喊:“新娘到门前,四季保平安。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人进了门,四撒儿女一大群。”喊毕拜堂,又唱:“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父母,四拜亲友,夫妻互拜”,然后入洞房,由表兄和姐夫将新郎新娘背到新房。晚上闹房,俗称耍新娘。三天后回门,新娘和丈夫到娘家回拜。新中国成立后,婚姻程序基本沿袭过去未变,所不同的是迎亲不坐轿,大都是步行,有条件的骑自行车、坐小汽车。
丧祭 老人去世,择日停放三五天,入棺入殓。儿女披麻戴孝,有钱人请人唱孝歌、乐队奏乐、孝子坐草铺守灵,不时烧纸钱举哀,择日下葬。下葬后,阴阳先生提五谷斗,边撒边喊,振振有词(内容为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和吉利的话),孝子撩起衣襟接住撒的五谷,视为财宝,拿回家中存放。停放形式,土著人和北人头朝门,脚朝里;客家人是脚朝门,头朝里,当地人出葬即摔孝子盆(焚纸盆),客家人之孝子盆要在神堂放三年,然后移放墓地。
陋习禁忌
陋习 一是“安贫乐道”思想严重,民间有打死不离老窝子,硬是守在家里过穷日子,不愿闯荡江湖去谋生。改革开放以来大为改变,出外打工的越来越多,劳务输出成为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门路;二是迷信思想严重,修庙造神闻风而动,不惜钱物,信神弄鬼;三是盖房、结婚、定坟地,请阴阳,看风水,选择黄道吉日,甚至卜卦、算命等。尽管政府三令五申,但禁而不止;四是重农轻商思想严重,民间流传有“务农为吃穿,养猪为过年”。商南县(含县城)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较长时间没有集市。